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天水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我都游览过,一直想去一下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的石窟艺术源自于古印度,自公元3世纪传入我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石窟主要分布在古丝绸之路和黄河流域,唐朝天宝年后,北方的石窟慢慢褪去了历史的光晕走向衰败,而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却异军突起,把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从石窟的规模和艺术成就,我国的石窟都超过了印度。
重庆大足石刻
敦煌莫高窟(1987年)、重庆大足石窟(1999年)、洛阳龙门石窟(2000年)和大同云岗石窟(2001年)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共包括33处遗址点,在中国境内的有22处,除麦积山石窟外,还包括临夏炳灵寺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和新疆克孜尔石窟。此次,我们将从西安出发,游览丝绸之路上的麦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
从西安到天水的动车也就一个多小时,我们住在了天水的麦积区,从那里到麦积山景区还有25公里的车程。因为是旅游淡季,路上车不算多,进入景区后,我们乘坐摆渡车来到山脚下,在那里请了位导游,导游姓阮,像是位老师。他说,为了保护麦积山,从摆渡车下来还要爬一段山路,只见路边有老乡牵马载游客上山。
麦积山景区入口
骑马上山
导游介绍说,麦积山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671.4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堆积在农民打麦场上的麦垛,因而得名。麦积山开凿于5—13世纪,是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群,是中国石窟遗产中西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敦煌石窟以壁画为主,麦积山石窟则以木胎和石胎的泥塑为主,造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造像的时代特色鲜明,神态栩栩如生,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被誉为“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分为东崖和西崖,是由于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使窟群中间部分坍塌而形成的。东崖现存洞窟55个,西崖现存洞窟139个,其中北魏的洞窟最多74个,其次是北周的洞窟39个。宋代之后的洞窟基本上是在早期所开洞窟和造像的基础上重修和另塑的。导游带我们到观景台和瑞应寺前的大平台,那里是拍摄麦积山全景的最佳位置。
观景台留影
观景台拍东崖大佛
瑞应寺前广场望麦积山犹如麦垛
瑞应寺已有千年历史了,据记载早在麦积山开凿之初,便有寺院,宋徽宗在大观元年(1107年)赐名“瑞应寺”,一直沿用至今。寺内的天王殿匾额“寺古云深”不知是谁题写的,天王殿后的匾额“瑞应丰年”是国民党元老,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1942年在重庆题写的。瑞应寺的匾额是冯国瑞题写的,冯国瑞是天水著名学者,1921年考入东南大学,毕业后又入清华国学院深造,受业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门下,梁先生誉之为“美才”、“奇才”。正是因为他亲赴麦积山实地考察研究,著述《麦积山石窟志》,于1941年出版,才使人们开始认识麦积山石窟。冯先生后来又写了《炳灵寺石窟勘察记》,是第一代石窟艺术的研究者。解放后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甘肃省政府秘书长,可惜1963年就去世了。
瑞应寺天王殿前匾额“寺古云深”
天王殿后匾额于右任题“瑞应丰年”
瑞应寺大雄宝殿
瑞应寺后散花楼
大雄宝殿中的壁画(图片来自网络)
瑞应寺门
冯国瑞题写的寺名
瑞应寺对面麦积山文管所
导游拿出一本影集给我们介绍了一些石窟雕塑精品,景区中的许多石窟是要另外收费才能参观的特窟,而且每个收费的特窟都价格不菲。导游还讲了一个有关经文的故事,1982年麦积山加固工程东崖部分正在施工,文管所利用脚手架对东崖大佛(13窟)进行修复,在对大佛破损的面部右侧残破处清理过程中,无意间在崖壁空洞位置发现一部卷轴经卷,遂小心翼翼取出并放置于文物库中,展开后发现是晚唐写本《金光明经》第四卷,总长740厘米,高25厘米,卷首有“金光明经卷第四”字样,南宋绍兴年间重修大佛时被放置在佛像头部,现已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麦积山石窟和寺庙还保存有大量经卷和古代文书,主要是唐宋之后的。寺院中还珍藏着佛经血书《妙法莲花经》。阮老师的介绍就到此了,石窟区里另外还有引导参观特窟的导游。
阮老师拿出影集给我们介绍
维修前,麦积山上的木栈道
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的44窟主佛
带着东方微笑的小沙弥
导游给我们讲发现晚唐经卷的故事
金光明经卷第四(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石窟区后,从东崖开始攀登悬崖上的栈道,现在的栈道是1984年竣工完成的钢混结构的新栈道,比较坚固。栈道两边的石窟都加装了纱窗,看不清里面的佛像,用手机紧贴着纱窗可以给里面的佛像拍照,效果还不错。
景区内的麦积山石窟简介
麦积山石窟导游全景图(东崖部分)
导游图(西崖部分)
登崖栈道
纱网里的石窟造像
用手机贴着纱网拍摄的石窟造像(以下四张均为手机拍摄)
爬到半山腰就可以从侧面近距离观看东崖大佛(13窟),它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经书就是这时藏于佛面的,佛像高17米,是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为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
东崖大佛
菩萨的微笑
东崖大佛(来自画册)
东崖大佛(来自画册)
大佛边的的009窟,名为七佛阁,是北周(557—581年)时期开凿的,经宋、明、清重修,洞窟为大型崖阁式建筑,前有栈阁,后并列7龛,各龛内分别有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龛中主尊组成七佛,现有造像19尊,壁画约保存60平方米。佛龛是开放的可以细细观赏。
七佛阁里七个佛龛
佛龛里的塑像
一佛一菩萨一弟子
弟子彩塑
菩萨彩塑
一佛二菩萨
七佛阁上方是千佛阁,编号003窟,有栈道经过它的上部,又称千佛廊。
七佛阁上千佛阁
穿过千佛阁的栈道千佛廊
经过千佛廊,就来到石窟最高处的上七佛阁,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所造,北朝文学家庾信为之作铭。石窟为大型庑殿顶崖阁,有7个方形大窟,每窟内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窟高15米,全长31.4米,窟两边有两尊巨大的力士像,力士相貌狰狞,力士像上方有佛龛,现存圆雕和石胎泥塑共计85身,历经唐、宋、元、明不断修缮,造像已非初始原貌。窟外上方的崖壁上,有薄肉塑(浅浮雕和彩绘结合的一种艺术手法)伎乐飞天五组,均是北周的原作,还有车马人物图、奔马图都是北周壁画的奇作。窟前可以远眺四周的风光,据说在这里散花,佛将带给你好运和祝福,因此将此窟俗称为散花楼。
东崖大佛上的上七佛阁(散花楼)
上七佛阁上的麦积奇观四字和飞天薄肉塑
上七佛阁
清初书法家王了望题写的是无等等
佛龛中的造像
用鱼眼镜头拍摄的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来自画册)
佛龛边的力士像
力士怒目圆睁
伎乐飞天薄肉塑
奔马图
车马人物图
散花楼远眺
从散花楼经005窟牛儿堂前往西崖,牛儿堂是仿木构建筑崖阁式洞窟,前有窟廊,后凿有一窟二龛,为“三式佛”,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中龛外右侧塑一天王像,身穿铠甲,两眼圆睁,神情威严,脚踩卧着的小牛犊背上,“牛儿堂”因此得名。
脚踩小牛犊的天王
从牛儿堂前往西崖
西崖栈道
从西崖的栈道一路下行,可近距离观看西崖大佛(98窟),它是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历代均做过维修,现在佛左手的菩萨只剩石胎。
西崖大佛(来自图册)
下栈道
西崖没有什么开放的石窟,只有特窟可参观。为了弥补遗憾,我购买了一本《麦积山石窟》画册,虽不能亲眼目睹,但对那些雕塑精品可以细细的欣赏。
菩萨与弟子
北魏 第121窟
121窟
二菩萨
121窟
菩萨和弟子紧紧相依,似窃窃私语,犹如一对亲姐弟
44窟 菩萨
西魏 泥塑中的精品,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
44窟
菩萨侧面
44窟
菩萨头部特写
133窟
佛与弟子 北魏
133窟
侍立于9号龛內右侧的佛弟子,面带会心的微笑,也称为小沙弥
133窟 造像碑
全碑高1.6米,是闻名中外的释迦牟尼佛传碑
43窟 菩萨 五代
神态生动
127窟 供养菩萨 北魏
像一位热情好客的主妇
37窟 菩萨 隋 双手自然交叉于胸前
姿态优美
87窟 迦叶 北魏 麦积山唯一一身西域形象高僧像
123窟 童男 西魏
文殊菩萨的侍者
123窟 童女 西魏
文殊菩萨的侍者
80窟 菩萨
北魏
69窟 菩萨 北魏 神情典雅 衣着入时
俨然一妙龄少女
62窟 一佛四菩萨 北周
麦积山北周时期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
麦积山的建筑、雕塑、壁画、经卷文书,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历史等都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研究敦煌石窟形成了敦煌学,麦积山研究也是一门博大的学问。对于一般的游客欣赏其精美的雕塑和壁画,是赏心悦目之事,还有不少故事令人回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