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南灵秀武夷山

(2020-12-05 13:15:04)
标签:

武夷山

九曲溪

天游峰

武夷精舍

分类: 旅游扎记
东南灵秀武夷山
    凡到武夷山的游客必定要去九曲溪漂流,乘着竹筏在蜿蜒的溪水中顺流而下,清澈的溪水中不时有鱼群跳出水面,两岸的美景随着水流不停地变幻,真是太惬意了。东南灵秀武夷山
武夷山星村九曲溪码头东南灵秀武夷山
在码头远望夕阳下的群峰
东南灵秀武夷山
 
    我们是早晨到码头乘竹筏的,这天游客特别多,竹筏一个接一个,首尾相接。竹筏从九曲出发顺流而下,艄公一面撑着竹筏,一边介绍两岸的风光,还不时插科打诨调侃几句,要想听介绍,给艄公小费也就成了没有明文的规定。东南灵秀武夷山
星村九曲溪漂流码头待发的竹筏东南灵秀武夷山
竹筏出发
东南灵秀武夷山
首尾相接
    从码头出发,不远就可以看见砖砌的老码头,据说那是晋商乔家来贩运茶叶用的,再向前就可以看见石壁上镌刻的“九曲”二字和朱熹《九曲棹歌》中歌咏九曲那四句:“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东南灵秀武夷山
溪边乔家贩运茶叶的码头
东南灵秀武夷山
九曲溪边的摩崖石刻
东南灵秀武夷山
武夷山邮折《九曲棹歌》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九曲棹歌》是其携友人同游九曲溪时所作的一首七排诗,是一幅描绘武夷九曲溪风貌的长卷佳作,九曲溪也因此名扬天下。
 漂流到八曲时,艄公指着溪边叠放的石头说:像不像两个乌龟在嬉戏,那就是上下水龟。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朱熹在隐屏峰下的武夷精舍讲学、著书立说。一天夜里在天游峰下的小亭子里独自对月饮酒。此时,出现一个妙龄女子名叫丽娘,于是对饮相伴,一见钟情,过起了恩爱生活。原来丽娘是千年修炼成精的狐狸,有一对乌龟精嫉妒她的法力,于是搅了他们的好事。丽娘离去后,朱熹发现了躲在溪边窃笑的乌龟精,愤然拿起桌上的笔点过去,两只乌龟化成了九曲溪畔的“上下水龟”。老百姓把大理学家也编排进了狐狸精的故事。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八曲溪边的上下水龟
东南灵秀武夷山
溪曲石耸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溪边的凤尾竹
 溪水的七曲和六曲倏然掉头,形成一个Ω,从对面的天游峰俯瞰景色壮观,成为武夷山特有的景观。六曲在天游峰脚下,一边是陡峭的晒布岩,在另一边的岩石上呼喊,空谷传声,被称为响声岩。东南灵秀武夷山
六曲响声岩
东南灵秀武夷山
六曲对面天游峰半山一览亭
 过了五曲,要穿过一座大桥,游人是通过这座桥到天游峰景区游览的。接下来艄公把溪边的几块石头称为悉尼歌剧院,经他一说,看上去还有点像;岩石上有几个被雨水侵蚀的坑,艄公调侃地说,像不像马某,引得大家会心的微笑。东南灵秀武夷山
竹筏过五曲
东南灵秀武夷山
溪水上的大桥
东南灵秀武夷山
溪边岩石上被竹篙撑出的洞
东南灵秀武夷山
竹篙点石,对面是隐屏峰水月亭(2003年摄)
东南灵秀武夷山
我们竹筏上的艄公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悉尼歌剧院”
东南灵秀武夷山
人面石
 二曲溪边的玉女峰是典型的武夷山的柱状山形之一,峰壁有两条垂直的节理,把其分为高低错落的三块削岩,宛如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峰顶苍翠的树木犹如玉女的头饰,玉女峰与大王峰隔溪相望,铁板障横亘期间,少不了又有传说故事。艄公特意停下让我们拍照留影,他也帮游客拍合影,因为漂流快结束了,说是照毕业照。过了一曲,竹筏进入一个支流,漂流了近2个小时,游兴正浓,然而漂流的终点武夷宫已经到了。东南灵秀武夷山
二曲玉女峰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玉女峰下的浴香潭,第二天我们特意到此观赏玉女峰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邮折中的武夷山,玉女峰是标志性的景点
东南灵秀武夷山
在溪边写生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过九曲石门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一曲竹筏转入支流
东南灵秀武夷山
在武夷宫登岸
东南灵秀武夷山
空载的竹筏向前,有汽车拉回星村码头
 武夷宫是景区的核心,位于大王峰的南麓,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南唐时才移至今址,名“会仙观”,元泰定五年改为“万年宫”,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武夷君是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史书记载,汉武帝曾遣使到武夷山用干鱼祭祀武夷君,朱熹认为武夷君的原型可能是当地的氏族领袖,后被神话了。武夷宫经数次火焚和战乱,仅留下几间空房,如今的武夷宫经过重建,庭院里的两株桂树则是宋代遗存下来的。东南灵秀武夷山
在武夷宫旧址重建的武夷春秋馆东南灵秀武夷山
武夷春秋馆的正殿
东南灵秀武夷山
春秋馆庭院中的宋桂东南灵秀武夷山
“招宴”侧殿中保存着朱熹义父刘子羽的刘公神道碑
东南灵秀武夷山
回廊中是幔亭招宴大型浮雕东南灵秀武夷山
幔亭招宴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六大神话宴会之一,相传秦始皇二年中秋,武夷君、皇太姥、魏子骞等武夷十三仙在武夷山幔亭峰顶大宴乡民,盛况空前。东南灵秀武夷山
朱熹武夷山图序
东南灵秀武夷山
武夷宫景区入口
 大王峰又名纱帽岩、天柱峰,是进入武夷山景区的第一峰,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2003年,我到武夷山参加一个会议,就住在大王峰山脚下武夷山庄,也曾散步到武夷宫。东南灵秀武夷山
大王峰下武夷山庄(2003年摄)
 在九曲溪漂流之后,我们又趁着天好,去攀天游峰。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每当雨后乍晴,可见茫茫云海,置身其间犹如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天游峰半山有座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观景台,可见群峰壁立,九曲蜿蜒,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东南灵秀武夷山
前往天游峰路上的叔圭精舍,北宋政和五年钦差苏德舆受命礼聘乡贤江贽(字叔圭)入朝为官,江三辞不赴,钦差遂命县令为其建造精舍(修炼的场所)。
东南灵秀武夷山
登山路上司马泉
东南灵秀武夷山
隐屏峰边接笋峰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隐屏峰下
东南灵秀武夷山
半山一览亭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一览九曲风光
 一览亭再向上山路陡峭,不少游客已观胜景就此止步,我们则慢慢登上了峰顶,峰顶有座天游阁道观,此处看四周群峰,更加开阔。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从一览亭向上攀登
东南灵秀武夷山
脚下一览亭
东南灵秀武夷山
俯瞰六曲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群山壁立
东南灵秀武夷山
天游峰上看九曲
东南灵秀武夷山
天游峰顶
东南灵秀武夷山
天游阁
 从道观后面下山的路比较平坦,胡麻涧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近百处,其中最大的一幅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的。东南灵秀武夷山
胡麻涧石刻“第一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石壁上历代的摩崖石刻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下山路上中正公园牌坊
东南灵秀武夷山
山路上的野山鸡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天游门
 天游峰海拔仅408.8米,和我们之前登过的黄山、庐山相比。确实只能算是一小丘。这“一小丘”还有段公案,1962年,郭沫若到武夷山考察访问,游览武夷山时,郭沫若兴致很高,于是当地陪同的人员请郭沫若题词,留下墨宝。郭沫若乘兴题写:“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为此广西和福建拌了不少嘴。后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到福建视察,了解了这一情况信手写诗一首“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亦神奇。同是祖国好河山,何须评价比高低。”
 天游峰壁立万仞的晒布岩下有一片开阔的绿地,树木竹林掩映,后有险峰,前是溪水,景色特别秀丽。东南灵秀武夷山
天游峰晒布岩
东南灵秀武夷山
晒布岩明万历兵部右侍郎陈省题“壁立万仞”石刻
东南灵秀武夷山
溪边成群的红眼睛鱼(学名赤眼鳟,鲤科,其鱼鳞可食用)
东南灵秀武夷山

 天游峰景区隐屏峰下有朱熹著书立说,倡道讲学的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据考证,朱熹一生创办书院4所,修复书院3所,连读书、讲学的书院在内总共67所,他以书院教育方式,复兴儒学,重振纲常,成为可与孔子比肩的著名教育家。他与宋四大书院中的九江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有渊源,而他创建的4所书院都在闽北建阳、武夷山两地。武夷精舍是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辞官隐居武夷山后创立的,在此他广收门徒,著书讲学达8年之久,期间完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集注》等理学著作。现在的武夷精舍是重建的,回廊中还将仅存的书院旧墙保护了起来。东南灵秀武夷山
隐屏峰下朱熹园
东南灵秀武夷山
朱熹园中重建的武夷精舍
东南灵秀武夷山
武夷精舍牌坊
东南灵秀武夷山

东南灵秀武夷山
武夷精舍正殿
东南灵秀武夷山
正殿讲堂
东南灵秀武夷山
1972年,毛主席将朱熹的《楚辞集注》作为国礼赠送给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武夷精舍中展出的照片)
东南灵秀武夷山
朱熹讲学雕像
 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评价说: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它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与公元11世纪产生的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作为一种学说,朱子理学曾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区。”足见其文化底蕴丰厚。武夷山景区中的书院遗址和大量摩崖石刻,使秀丽的山水充满了灵气,两天的游览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东南灵秀武夷山
武夷山世界遗产标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