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4时计时法(二稿)

(2022-05-05 14:22:37)
24时计时法(二稿)
原创 金丽霞、顾志能 顾志能与教学创新 2022-05-05 13:25
备课建议:
1.本稿较长,感兴趣老师请细读,尤其是后面的教学改进设想。
2.期待对本课有研究的老师能以留言方式发表您的宝贵建议。
一、留言精选与回复
清水芙蓉:有个不成熟的设想——第一环节中小明的一天设计改成根据左边的时间将右边相应的内容贴在时间尺上(让几位学生拿着内容上台贴或者准备好学生用具开展小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定教,生问课堂油然而生。
回应:很有意思的想法!但这个时候突然出现时间尺,好像不合适啊!
清水芙蓉:将钟面上12个数字链接后的圆形曲线以动态的课件演变成直线放在没有数字的尺上(简单介绍时间尺),再展开贴纸活动,在学生的疑问下逐步展开24时计时法。(尺的下面的24时计时法让学生来绘制,在这个转化的过程由抽象到具体又到抽象)基于前测我们发现孩子们其实心中早已有了这把24时时间尺,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具体形象地将它表达并展现出来。
回应: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已有认知,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学情,教学设计如何贴合学情(尤其是时间尺的引出),如何引发探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感谢您的好建议!
易老师:我查阅了几篇关于24时计时法的文章后,再来看这次的备课稿,有几个小疑惑。(1)看到一篇文章中用摆内外圈“八卦”的形式突破13时对应1时的教学,圆形的八卦颇显周期性,而你们是选择直的时间尺,如此选择是否有什么玄妙?(2)设计的1250这个时刻是有什么深意吗?(3)24时的必要性充分体现后,学生心中若对钟面只有12个数字产生疑惑,如何为其解惑?是否需要再度回归表盘?(毕竟现实的钟表上面只有1-12,没有13-24) 
回应:给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的易老师点赞!您说的这几个点,都是很值得咀嚼和研究的。其中时间尺是教材上推荐的方法。其他问题如何回答,教学设计是否可行,待我工作室学员去探索,择机回应您吧。
成俊利:学生需要知道为什么一天是24个小时吗?
回应:可能会提出。问题是好问题,但非本节课目标,告知或悬疑即可。
二、试教情况简介
根据一稿设想,我们团队近日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活动,童欣老师基于前测分析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勇敢地呈现出了自己对这个内容的深入思考和个性处理。

(一)过程简介
1.暴露学情,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小明同学春假作息安排表,请学生观察后根据表格中的时间提出疑问。

学生提出不少问题,有问与这件事关联的话题,有问其他时间在干什么的,有问这里的13、19、21是怎么来的等。教师选择性地板书记录,如:为什么有13时、19时、21时?为什么用13时记录?
2.以问引学,自主释问
(1)解决为什么有超过12时的时间。
13时、19时等表示什么时间,又是怎么来的呢?挑选一个时间,试着在学习单上解释一下。
学生主要用画图和算式两种方式来解释。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从圆形钟面到时间尺,让学生直观感受时间尺的含义,同时让学生补完整时间尺上其余的整点时刻。
(2)研究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结合时间尺,教师给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名称,并请学生对比观察两种计时法的特点,同桌交流分享。
总结转化方法,小练习跟进,让学生巩固。
(3)完善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时间尺,再提疑问:为什么会有3个12时呢?时间尺前面和后面好像还有一部分,它们是什么意思?
在解决一天中为什么会有3个12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时间尺前面和后面部分表示的是昨天和明天的时间。通过微课,让学生再次感受午夜12时即是一天的结束,也是一天的开始。
3.巩固练习,增强理解(略)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再次安排引问,针对“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教师以微课形式释问,渗透科学知识和数学文化。
(二)亮点之处
1.时间尺的动态演示很直观
利用几何画板,化曲为直,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轴的含义。教师将两圈钟面拉直,学生直观感受到一天24小时是由上午12小时和下午12小时合成的,并且清晰地体会到时间的先后顺序。

2.两种计时法转换的教学较充分
这个点上,无论是原理的解释,还是方法的感悟,教师的教学比较细致,尤其是通过交流和板书,强调了一些细节,如12时计时法改成24时计时法的相关注意点,包括反过来改写的细节。所以,“双基”的达成总体较好。

三、不足之处与改进设想
1.学生提问不够聚焦
课始没有充分的学情暴露和其他的信息刺激,教师借助给出的春假作息安排表让学生提问,所以学生所提的问题比较发散,不聚焦,不利于本课的教学推进。
改进设想:充分暴露,巧妙引导
(1)揭题,让多位学生自由介绍对24时计时法的了解。
(2)给出钟面(带情境),请学生用24时计时法表示(口头),教师板书记录。计划有600、1300、1800、2100等,学生会暴露出下午1时后的时间要+12的计算方法,暴露出附加时间名词的“错误”方法,教师作出明确回应。
(3)引导学生提问,预设学生提出:下午1时后的时间为什么要+12?24时计时法为什么不用时间名词?为什么要有24时计时法?(或24时计时法的好处?)关键问题若学生未提出,可由教师补充提问。
2.探究设计不够清晰
13时、19时表示什么时间,是怎么来的?这样的任务,学生可能不明所以,不知道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甚至不知道怎样去解答。所以,课的探究环节显得味道不足——与学生关注的问题不对应,也较难驱动学生有效开展探究。
改进设想:要求明确,紧扣问题
(1)探究任务分板块设计,第一板块解决“为什么要有24时计时法”。
先给出任务:之前几个时间情境,用以前的记录方法,该怎么记?
学生记录,反馈,板书呈现,让学生看到:要加时间名词,不然会混淆;有争议名词,如下午6时和晚上6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应写成了两列),简单介绍两种计时法的名称。随后引导对照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讨论交流,自主释问“24时计时法的好处”——简单、明确(无争议)。随后跟进恰当材料,加深感受。
在此之中,24时计时法为什么不需要时间名词,可能也已解决。
(2)第二板块解决“下午1时后的时间为什么要+12”。
给出学习材料(如钟面),明确要求借助钟面,画一画、写一写来说明。或者便于学生往这个方向思考和表征的其他形式的探究材料。
反馈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一天有24时,12时之后的时间就是钟面上第二圈的时间,相当于是12时再往后数的时间,所以下午1时就是12+1,下午2时就是12+2……在课件反馈后,相机引入时间尺(板贴),师生合力形成完整的时间尺,确认下午的每个时间都要+12,实现释问。
(3)第三板块是练习巩固。设计合适的任务情境,让学生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双向转换。巩固转换方法,处理难点时间(如1245)。
(4)第四板块是完善认知。引导学生观察时间尺后,再次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或探究,认识尺上的前一天和后一天,理解24时即0时的原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