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4时计时法”(一稿)

(2022-05-05 14:21:40)
24时计时法”(一稿)
原创 竺柏明 顾志能与教学创新 2022-04-28 11:00
备课建议:
1.本课教学,我们团队尚未想到创新的思路,期待对本课有研究的老师能以留言方式发表您的宝贵建议。
2.欢迎感兴趣的学校同步开展实践,积累校本教研资源。
一、备课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82-83。
二、备课背景
24时计时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知道以24时计时法表示的某个时间的具体含义,能将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进行熟练地转换,这是一个人必备的生活知识。
在本课之前,学生认识过钟面,学过时、分、秒的知识,但“计时法”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还没有接触过。学生对于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时间,如“上午7点”“19点”等,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完全理解其关联和区别。
教材的编排,是分两个部分进行教学的。
第一个部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呈现一位学生一天的作息安排,引导学生观察钟面时刻的规律,体会以24小时为周期的时间变化。教材还特别点出了“半夜12时也叫0时”,促使学生关注12时的情况(这里一共出现了3次12时,分别是半夜12时、中午12时、再次半夜12时),引导学生感悟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将圆周运动的钟面时刻展开成直线型的时间轴,引导学生观察以12时为周期的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体会用24小时来表达完整一天的整体性和简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计算方法。
三、课前调查
为了解学情,萌发教学设计的灵感,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现把某班42位学生的前测情况整理如下:
1.问题一:你听说过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吗?
调查结果显示,听说过的有32人,没听说过的有10人。看来,学生的不同基础和经验是本课教学时不容忽视的因素。
2.问题二:你会转化时间吗?(题目要求是将晚上700、中午1250以及1736、2206进行转化)
42位学生中有21位完全正确,占比50%,21位学生有错误(非全错)。其中“中午1250”的转化错误最多,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个时间略超过12小时周期,学生对其的认识(描述)比较模糊。看来,那些“难点时间”的教学,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3.问题三:你还有什么困惑或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对于提问,学生是感兴趣的。所调查的学生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提出了很多问题。经过整理和归纳,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什么要转化?”“怎么转化?”“24时计时法是什么意思?”这三类。问题多,且都指向于教学的重难点,这是有利于“以问引学”的好现象。
四、初步设想
基于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我们觉得本节课似乎也可采用“生问”的方式推进教学。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情景材料的刺激,制造对24时计时法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心中的疑问。这是第一次生问,借此展开对24时计时法的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知识的含义。然后,基于对24时计时法的初步认识,以时间尺为提问材料,引导学生再次展开思考和提问。这是第二次生问,推动学生深入研究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沟通和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转化方法。
经过商量,我们定下了教学的初步框架。
(一)暴露学情,展现疑问
板书课题,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学生的经验呈现,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生问。问题估计会有“为什么要有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它和以前的计时法有什么联系”等。借助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正式启动新知教学。
(二)深入研究,自主建构
1.探究“为什么要有24时计时法”
呈现情境(作息时间表),组织学生观察和交流,学生会发现两个700和900。

借助冲突,组织学生“修改”表中时间的表达方法;展现学生的多样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到加时间修饰词的麻烦,体会到24时计时法的简洁和统一。
2.探究“24时计时法的含义及转化方法”
组织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作息时间填入作业纸的时间轴上,逐步形成时间尺(如下图),理解24时计时法的原理;引导学生观察时间尺上下两种计时方法,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关系,学会转化时间的方法。

3.再次生问,深入理解
组织学生观察时间尺,引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普通计时法中为什么有3个12时?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与通过,借助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解释这个现象,加深对两种计时法计时周期、内在联系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提供有关24时计时法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电影院、邮局和火车站等场所为什么较多使用24时计时法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