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让学生提问,勿浮于表面
(2022-04-05 07:49:07)让学生提问,勿浮于表面
原创
【导读】情境中信息不少,可提的问题也不少,但教师却很简略地一带而过。让学生提问,若浮于表面,弊端明显,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精细预设,合理应对。团队成员周建国老师的文章,用小事说清楚了大道理,值得一看。
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逐渐成为教学的常态。很多教师都有了这样的意识,但在实际开展中却还存在形式化、浅表化等现象。
前些天,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听到一节四年级的《租船问题》,就让我对此感受良深。
教师课件呈现教材情境图,问学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表述图中的信息,如参与划船总人数、大小船的价格、可乘人数等。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小船每人要多少元?(教师口头予以肯定,但言语中颇有“这个问题太简单”的意味)
生2:怎样租船最省钱?
听到此问题,教师显然很满意,回应道:这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好问题,老师要把它记下来(板书记录)。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学生提问环节就此结束,课堂走向教师预设的方向——探究最省钱的方案。
看了上述环节,不知您是否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感觉:如此开展的学生提问,恐怕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了,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教学情境可见,这幅图有五个数学信息,除了“小船每人多少元”“怎样租船最省钱”两个问题之外,可提的问题明明还有很多。如“大船每人多少元?”“可以怎么租船?”“一共有几种租船方案?”“大、小船如何搭配最便宜?”……这么多的问题,学生不可能一个都想不到,但是因为教师已经“捕获”到了自己需要的问题,有意不让提问环节深入下去,所以学生就没有了提出来的机会。可见,上述环节的设计,教师只是为了有提问而让学生提问,并没有真心地想让学生敞开思维、充分提问。
我认为,教师以上的做法,至少有两个弊端。
一是不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意义已无需多言,教师要做的,那就是在日常教学中,抓住各种机会,让学生增强提问意识、丰富提问经验。上述教学,原本就是这样的好机会——学生可提出视角不一、层次不同的各种问题,教师只要巧妙引领,就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提问的乐趣和方法。如,有学生提出“可以怎么租船”之后,另一位学生提出“一共有几种租船方案”,教师可评价“你的思维真灵活,马上在想有几种方案了。”在学生提出“怎样租船最省钱”后,又一学生提出“怎样租船最费钱”,教师可大加表扬“这是逆向思维,有特点,了不起!”……对话间,评价中,提问氛围的营造,提问方法的指导,就能无痕地渗透乃至落实。但很明显,这些美好的追求,在上述片段中并没有丝毫的实现,原因很简单——学生提问环节的展开浮于了表面。
二是影响了课堂教学内涵的显现。
我们或许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一旦让学生提问,丰富的问题资源,常会让课堂变得充满挑战。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尝试学生提问,怕这样的课堂难以调控,怕教学的内容难以完成。我们要改变这种认识,而树立另一种观念:课堂融入了学生提问,生本特征会更好绽放,教学路径会更为丰富,过程展开会更加大气……课堂正是因为多了这些元素,其内涵才能充分地显现,好课也才可由此而形成。以上述教学环节为例,倘若教师能让学生充分提问,学生一定参与积极,思维绽放,问题多多,这样的过程“以生为本”显露无遗;倘若学生提出了五六个问题,教师巧妙梳理,顺势引学,学生都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最终深刻理解,圆满释疑,这样的过程“学为中心”特征明显。然而,同样是因为教师对提问环节的匆匆应对,让这些课堂的可有内涵失之交臂。
读到此处,也许有读者会质疑,那上述教学环节究竟可怎样应对呢?如果放任学生提问后,究竟该怎样推进教学,让课堂显现内涵呢?
笔者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思路。
首先,放大提问环节。
教师鼓励、引导学生提问,丰富的问题均适时记录(可简记)。问题无非是以下这些:
小船每人多少元?
大船每人多少元?
可以怎么租船?
一共有几种租船方案?
怎样租船最省钱?
怎样租船最费钱?
……
此环节用时3-5分钟都不为过,期间引导学生感受提问的方法,尤其是好问题的特征(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给予热烈表扬。
其次,处理问题,组织探究。
六个问题,简单的问题随即口答解决,如大小船每人多少元。剩下的问题,请学生想想其中的关联,先探究的该是哪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应该能想到“可以怎么租船”和“一共有几种租船方案”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那么“最省钱、最费钱”也就能解决了,所以研究“一共有几种租船方案”最关键。
组织学生探究“一共有几种租船方案”。
展示学生的方法,借此强调“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得出如下情况(可乘人数的算式和结果可由教师以检验为由进行补充):
确认一共有7种方案。
组织学生计算每种方案的钱数,将钱数计算的式子对应写在表格的右边,得出“最省钱、最费钱”的两种方案。
至此,之前提出的问题已解决完毕,一个完整的“学生提问、以问引学、主动探究、自主释问”教学环节完满完成。接下去要做的,是扣住“最省钱”的方案,引导学生研究其中的奥秘。而对此的研究,完全可以凭借新一轮的“学生提问”来启动,具体过程本文不再详述,读者不妨细想。
如上教学过程,放开提问,激发兴趣,借助问题,顺学而导,这之间,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内涵的显现,不都无声地实现了吗?
缘何能实现?重视学生提问、落实学生提问、用好学生提问,不让提问环节浮于表面,仅此而已。
以上案例,也许会让教师们更加重视学生提问,在此,笔者再提三个建议,供大家在实践时借鉴参考。
1.观念要转变。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让学生多提一些问题,本身就是在追求一个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所以提问时千万不要“一触即止”或“见好就收”,反之,应有意放大环节,注重激励和引导,让提问环节显现出更大的价值。
2.设计要精细。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习材料(或学习进程)充分预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准确分析这些问题的作用、相互关系等,精细预设依托问题推进教学的路径和方法,尽量让课堂因高质量的提问、探究、释问而收获理想的效果。
3.应对要合理。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应对不要着急或随意,而是该评点要评点,该引领要引领,并借助合适时机做好问题的归并、记录等必要的工作;在探究前要适当梳理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需探究的问题及方向,让探究活动有序开展。
让学生提问,勿浮于表面,是教学的技巧,更是教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