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基本性质(一稿)
原创 竺柏明、顾志能 顾志能与教学创新
一、备课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57。
二、备课背景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它是分数意义与分数计算之间的桥梁——运用分数性质才能进行约分、通分及分数四则计算;它还能让多个重要的知识点建立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小数的性质等;它还是一个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
教材的编排,是分两个层次推进教学的。
第一层次:先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和直观图示,发现分数的相等关系;再让学生观察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引发猜想,举例进行验证,最后概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过程,渗透的是合情推理(不完全归纳)。
第二层次:提示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自主完成分数基本性质的“证明”。这个过程,渗透的是演绎推理。
两个层次,两种推理相互印证,让学生深刻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我们完全赞同教材的编排逻辑,因为这是一条路径清晰、内涵彰显的教学思路。但同时我们隐约觉得,教材的思路略显理想化,实际教学中还需优化处理。
如,在现实中,应该有很多学生已经接触过相等的分数,并知道之间的联系,按此学情,教学切入时,若不展现学生已有经验,还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画图、写分数、发现变化规律、引出猜想等,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吗?过程能称得上“以学定教”吗?
再如,学生之前学过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倘若课始看到所学内容为“分数的基本性质”,他们难道不能想到这个性质大概是怎样的?如果有学生讲出了这个性质,其他学生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是这样的?与之前的那些性质有什么联系?……这些疑问,是否可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驱动力呢?
那么,学情究竟是怎样的,如何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和能力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本课既扎实有效又创新求变的教学呢?这就是我们此次备课的目标。
三、课前调查
为了了解学情,萌发教学设计的灵感,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现把对两个班级70位同学的前测情况介绍如下:
1.问题一:在这些分数中,有大小一样的分数吗?请你找一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上能从中找出大小一样的分数,仅个别同学有遗漏。这说明学生在现实中,已经能够利用之前的知识经验判断分数的大小,他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经验基础,只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个知识点而已。
2.问题二:你还记得“小数的基本性质”吗?分数也有基本性质,你猜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有38.6%的学生能够大致描述分数的基本性质,但能正确描述的仅为21.4%,另外61.4%的学生完全不能表达。由前测结果可知,要让学生从小数的基本性质直接迁移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好像有一定的困难。
3.问题三:你能比较出1/4和2/8的大小吗?将你的思考过程用写一写或画一画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大多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主要有三类:画图表征、用商不变性质说明、通过计算说明(具体数据见下表)。其中,想到画图表征的学生有75.7%,这说明学生对直观图示的方法,更熟悉,也更喜欢。
四、初步设想
从前测中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表征方法)掌握比较好,这说明如果要让学生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不太会将分数的基本性质主动联系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等,这说明我们在教学时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引发学生产生联系。
经过商量,我们定下初步的教学方案。
(一)引入教学
引导学生根据“基本性质”回忆旧知(小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揭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借助旧知迁移,猜想分数有什么基本性质。
(二)探究规律
1.根据学生的猜想(板书记录分数基本性质的语句),引导全体学生质疑,预计问题有多个,如:所有的分数都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乘或除以不同的数呢?如果是加或减相同的数呢?……
2.以问引学,逐层探究。
(1)教师给出两个分数,组织验证,确认相等。
(2)学生自己再举例,再验证,确认“结论”。
(3)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从商不变性质获得理解。
(4)简单释疑其他问题,如乘或除以不同的数,加或减相同的数等。
(5)小结整理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体验学习的过程(思想方法)。
(三)应用规律
多个层次的练习,巩固性质,最后适度渗透为什么要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讨论话题
1.借助旧知,直接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引发提问,以问引学,您觉得这样的教学思路是否可行?
2.从学情角度而言,您还有什么好的教学思路吗?(主要是教学导入和核心环节的设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