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谦随笔《说起窝窝头》

标签:
美食文化 |
近日在知味斋又吃到了久违的窝窝头,是用小米面做成,精致小巧软糯可口回味悠长,触景生情一下引发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说起窝窝头,在计划经济时代那可是穷苦人的主要口粮。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出生在鲁中地区偏僻农村的我,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那时由于受落后生产力的影响,农家人一年当中很少见到白面,平常的日子,锅里是玉米稀饭,篦子上蒸着红薯块和窝窝头。为了能吃饱肚子母亲自是想尽了各种办法。除了用玉米面蒸窝窝头,用红薯面蒸窝窝头,甚至加入各种野菜蒸成窝窝头,即使这样刚蒸出的窝窝头趁热吃还勉强凑合,到了冬天凉的窝窝头吃起来,有时候硬得像在啃石头一样,真是难以下咽。于是在我儿时的愿望中,能够吃到白面馒头便成了一种奢望与追求。为了改善生活,到了春天只要地里有了野菜,树上有了榆钱、槐花等。母亲便将挖来的野菜煮在锅里,或者掺杂在玉米面里面蒸成窝窝头,让它发挥了粮食效能。榆钱、槐花就更好了,蒸成菜窝窝,或贴菜饼子,或用少量的面粉蒸成菜包子,吃起来自是津津有味。每当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在风箱有节奏的欢叫声中,刚出锅的蔬菜窝窝头,吃在嘴里真是又软乎又劲道,不仅改善了我的味蕾,也让我找到生活的快乐。但是即便如此,在糠菜半年粮的日子里,对于窝窝头我却没有好的印象。不仅是因为那时候的玉米面很粗,吃起来辣(摩擦)嗓子,又加上家中缺油少菜,长年吃的是自家缸里腌制的萝卜咸菜,天天就是窝窝头,喝着玉米粥,几乎顿顿如此,自是留下一份苦涩的味道和美好的奢望。
自从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吃窝窝头,到今天的小康生活,让大家真正感受到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