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日医疗社会史#武侠剧中常见的白酒擦身降温可靠吗?这是一种现代医学手段,原理很简单:借助酒精挥发带走热量。古代要是有这个方式,也必须要在元朝以后才可能,我目力所及,尚未见医籍中记载有这个方式。中国白酒是元代舶来品,李约瑟有关西夏已经出现白酒的论断有重大缺陷。
尽管李约瑟等国内外学者认为西夏或者唐代已有蒸馏白酒,但我还是倾向于李时珍的记载,即元以后才有蒸馏白酒。唐代有“烧酒”一词,也有“白酒”一词,例如杜甫曾于公元770年夏在耒阳接受聂县令送“牛肉白酒”,很多人据此认为唐代有蒸馏酒,问题是古人用词从来不求概念精准,此处烧酒究竟指浓度比较高的酿造酒还是现代意义的白酒,论述者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说明。至于唐人嘴里的“白酒”一词,很可能指的是颜色发白的米酒。另外还有种可能,白指的是清澈,类似日韩清酒,汉语概念有时不精确,“清澈”常被称为“白”,例如“白开水”。
有关元代以前中国已有蒸馏酒,最重磅级的论述来自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在这本书里,李约瑟注意到了甘肃榆林窟第3号窟内的一幅西夏壁画,就是下面这幅图:
在这幅图中有一个塔状物,被李约瑟认定为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蒸馏器,旁边的管状物被认定是蒸馏器的冷凝管,进而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制作白酒的场面,中国起码自西夏已有白酒。试想一下,要是西夏已有白酒,西夏距离唐朝很近,按照技术发展规律来说,如此大型的“蒸馏器”必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那么要说唐代已有蒸馏酒也就很有可能了。但是争议始终存在。常有批评者认为他有时下结论过于仓促,有关这个“蒸馏器”的结论也是有问题的。这幅壁画只是3号窟壁画的一部分而已,而下面这幅壁画恰恰是上图对面墙壁上的,但是被李约瑟忽视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也有和上图中几乎一模一样的塔状物,但却冒出烟(蒸汽),而且也不见所谓冷凝管,因此有人说这两幅壁画描绘的不过是一对蒸笼罢了,有关这个问题,推荐大家看看黄时鉴的《阿剌吉与中国烧酒的起始》和《中国烧酒的起始与中国蒸馏器》这两篇文章(《东西交流史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他坚信李时珍的记载,认为元朝以前有关“烧酒”的材料皆不能明确肯定为蒸馏酒。
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指出南宋已有制作蒸馏酒的“烧器”,即蒸馏器,而且认为中国蒸馏器的制作工艺是继承商周甑釜的传统工艺而来,不是受西域影响。黄先生承认中国很早就有蒸馏器,他注意到了马承源《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上海博物馆集刊》第6期)有关汉代蒸馏器的论述,但认为那时的蒸馏器很简单,而且主要是用于道教和巫术活动,取其露雾而已,认为有蒸馏器就一定会被用来制作白酒毫无疑问是一种不足取的思维模式,强调它在元朝才用于制酒,并且有较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