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苏洵
1、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功业
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成功因素在起作用;
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形成的预兆。
《辨奸论》-苏洵
1、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事情的发展有它必定会的结局,
道理有它存在的必然。只有天下那些心静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的结果。
2、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情
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乱他心中的判断,而利害得失又影响着他的行动。
《心术》-苏洵
1、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
待敌:作为将领的关键,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
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才可以对付敌人。
2、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
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出兵出于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出兵。并
非打仗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会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
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会英雄无敌。
3、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备战打仗,当战争尚未发
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
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
4、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
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小胜指望大胜,挫折成为激励,这是培养士
气。欲望不总是得到满足,这是激发力量。战士们斗志饱满,满怀胜利的欲望。
斗志昂扬余勇可贾,求赢心切容易遣使。
5、
凡士欲愚。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战士愚昧些,所以才能把身家
性命交出来听从命令,只有愚昧了,然后才能跟将领们一道舍生赴死。
6、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
节则不穷:出兵要有正当理由,了解双方形势然后调兵遣将,懂得进退节制然后可以用兵。
以义为旗出兵不会遭致谴责,了解形势就不会贸然,懂得进退就不会有大损。
7、
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
之术也:短处,我故意显露,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长处,隐蔽并加以发展起来,使敌人
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8、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善
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
就勇往直前;心中有仰依,就知道胜筹在自己这方。
9、
尺箠[chuí]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
裼[tǎn
xī]
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手握一尺
长的短鞭,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挥鞭攻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
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
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
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把他射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