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科学与工程实践内容简介
(2014-03-31 10:15:59)
标签:
小强大生物教育 |
分类: 教学思考 |
摘要: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科学与工程实践是三维之一。实践包括提出(科学)问题,描述(工程)问题等8个方面。实践的类型不多,但覆盖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在4个学科领域各主题内结合学科核心概念的阐述反复出现,每个实践活动都明确了每个学习阶段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目标要求按照学习进阶的方式循序渐进。科学实践与工程实践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关键词:美国 科学教育标准 实践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以下简称“新标准”)于2013年4月9日发布[1]。新标准在原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进。新标准是在2011年7月正式发布的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以下简称“框架”)[2]的基础上制定的。
1. 新标准的特点略述
新标准覆盖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小学阶段的每个年级,初中高中阶段的每个学科都是通过“故事线(storyline)”来串联该部分内容。故事线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与社会议题;解答这些问题所需达成的表现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tion); 达成这些表现期望所需要的对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共通概念的理解和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
新标准以表格形式来呈现具体内容。最上一行为“表现期望”,中间一行为“基础框”,下面一行为“联系框”。表现期望阐明了学生在完成该阶段学习后应该知道的和能够做到的。基础框中的内容是依据“框架”制定的,分为三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idea)、跨学科概念(concept)。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都是围绕学科核心概念设计的。这是按照“框架”提出的将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三维有效整合的思路,在阐述具体内容标准时分三个维度列出。联系框中的内容旨在通过连接到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内容或者通用国家核心课程,以支持“表现期望” 中的每一项预期。
新标准注重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展开。例如,在生物学里,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围绕4个生物学核心概念展开,即从分子到有机体:结构和过程;生态系统:互动、能量和动力学;遗传: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同一性和多样性。同时,新标准重视跨学科共通概念的学习,重视科学与工程实践。上述内容均体现了学习进阶,连贯地表征从幼儿园到12年级各学段应达成的学习目标。
2. 新标准中科学与工程实践的主要内容
重视科学与工程实践,是新标准的显著特点之一。以下就新标准中的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内容做简要介绍。
(1)科学与工程实践的主要内容
新标准中的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内容包括8个方面:提出(科学)问题,描述(工程)问题;创设和使用模型;计划和实施研究;分析和解释数据;运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建构(科学)解释和设计(工程)解决方案;依据证据进行辩论;信息的获取、评估和交流。
这8个实践内容是从专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操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虽然实践的种类形式不多,但是对每一个年级段都作出了要求。具体的实践活动都结合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展开。例如,在初中生命科学学科领域,结合“共同祖先的证据和多样性”这一核心概念的具体内容,设计了2个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实践,1个运用数学和计算思维的实践,2个建构(科学)解释和设计(工程)解决方案的实践。又如,在初中生命科学学科领域,结合“结构与功能”这一核心概念的具体内容,设计了1个创设和使用模型的实践,1个计划和实施研究的实践,1个依据证据进行辩论的实践,1个信息的获取、评估和交流的实践。
新标准在结合学科核心概念阐述科学与工程实践时,还注意与科学本质的联系,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强调了科学本质的教育。例如,在初中阶段结合“共同祖先的证据和多样性”主题内“自然选择”这一内容,提出了与科学本质的联系“科学知识是基于经验证据的”。
(2)以“创设和使用模型”为例看新标准对实践活动的要求
下面我们以8个实践中的“创设和使用模型”为例,来看一下其内容和设计方式。
在“框架”中,阐述了“创设和使用模型”的主要含义:科学家经常创建关于现象的思想模型与概念模型。思想模型是内在的、个人的、独特的、不完善的、不稳定的,起本质作用的,是做出预期、获得直接经验的思考工具。概念模型是思想模型的对立面,是清晰陈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或者在提出某一设计难题的解决方案时,常运用概念模型以更好地观察、理解某一现象。概念模型可以是结构、功能或者过程简化的类似物(同型物),它包括图表、物理复制品、数学形式、类比以及计算机模拟。《框架》和《标准》中,没有明确区分的,指的都是概念模型。可见,在“框架”中所指的概念模型,包括我们现在经常说到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
“框架”还阐述了学生到12年级时应该在创设和使用模型方面达到的水平。
?建构描述事件或事实的图、表。例如,画出一只标示了特征的昆虫,描述由于阳光照射而温暖起来的小水塘的变化,描绘一个真实世界里的物体模型并以它为基础对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作出解释或预测。
?用多种类型的模型描述并解释现象。例如,用3-D模型(或用化学键的图解)来描述分子,并能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最适合的模型类型。
?讨论某个模型在表示某系统、过程、设计时的局限性和精确性,提出改进方案以使模型更好地与获得的证据拟合,或更好地反映某设计的独特之处。根据经验证据或批评意见将模型精细化,以提高模型的质量或解释力。
④用(提供的)计算机模拟或用简便的工具模拟,以理解或研究某个系统的特性,尤其是那些难以用肉眼观察到的系统。
⑤制作并运用模型来检测某个设计(或某些特性、方面),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框架”提出的上述目标是总体要求,新标准中则予以具体落实。在新标准中,“创设和使用模型”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都结合具体内容予以设计。例如,在高中生命科学领域,结合“生物体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细胞呼吸的过程,“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的细胞分裂的具体内容,都设计了“基于证据创设并使用模型,来说明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有一个明显的梯度安排,体现了“学习进阶”的思想。其他7个方面的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内容,也按照类似的思路设计。
(3)科学实践与工程实践的区别
科学与工程实践是新标准三维的一维,其中的工程实践是第一次在美国国家一级的科学课程标准中出现。科学实践与工程实践这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在“框架”中,首先,阐明了科学与工程的不同:在“K-12”教育的语境中,科学专指传统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和新兴的地球、太空和环境学;工程的含义比较宽泛,意指所有以系统性的设计工作解决特定问题的实践。然后,还较明确地阐述了二者在8个方面的实践内容上的差异。
表1 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区别
1. 提出科学问题与描述工程问题 |
|
科学是先从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癌症?”,然后探索能够解释这些问题的理论。科学家的基本实践就是阐述经验性的可回答的问题,确定什么问题是已知的,什么问题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
工程始于某个问题、某种需求或者是解决某一工程难题的期望。一个社会问题,如减少国家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就可能产生各种工程问题,如设计更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或设计像改进的太阳能电池一样的替代发电装置。工程师通过提出问题来界定工程难题,确定成功解决问题的标准, 并找出制约因素。 |
2. 创设与使用模型 |
|
科学通常包括构建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模型与仿真系统来进一步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模型可以超越我们可观察的范围而构建一个我们原本看不见的世界。模型可以通过作出“如果……然后……因此”这种形式的预测来检验一些假设性的阐释。 |
工程使用模型与仿真系统来预测漏洞可能存在的地方,或者测试一个新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工程师们还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模型来测试已提出的系统从而认识某设计的长处与局限性。 |
3. 计划和实施研究 |
|
科学研究可以在野外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科学家们一个最重要的实践就是设计并进行系统的研究,这就要求他们清楚哪些部分需要记录,如果可行,还要明确研究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控制变量)。在上述工作中观测和收集到的数据被用于检验和阐释现有的理论,或用于修正并发展新的理论。 |
工程师们通过调查研究获取用于某设计标准或参数所需要的重要数据,以及对设计进行检验。跟科学家一样,工程师们需要明确相关的变量,决定如何测量变量,并且收集用于分析的数据。这些研究将有助于他们明确在一系列的条件下如何让他们的设计有效,高效并且耐用。 |
4. 分析与解释数据 |
|
科学研究产生的数据必须进行分析才有意义。由于数据自己通常不会说话,所以科学家们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如制表、图释、可视化和统计分析等来找出这些数据中的显著特点及规律。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错误的资源将被识别出来,确定程度也可以计算出来。现代科技使得海量数据的获取更加容易,从而为分析提供了许多的间接数据。 |
工程师们通过分析他们在设计和研究中获得的数据来比较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判断每个方案与特定设计标准的符合程度,也就是说,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工程师能够明确地知道哪个设计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跟科学家一样,工程师们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来发现主要的规律并阐释结果。 |
5. 运用数学与计算思维 |
|
在科学领域,数学与计算是描述物理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相关性的基本工具。数据被广泛用于建模,统计分析,辨别、表达并对相互关系进行量化。数学和计算方法能够预测物理系统性能并检验这样的预测。此外,统计技术对于评估规律的意义或相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
在工程领域,设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就是用数学和计算来呈现建立的关系和原则。例如,结构工程师通过对某设计进行基于数学模型的分析来计算其是否可以承受预期的使用压力,以及能否在可接受的预算之内完成该设计。此外,模拟设计也为设计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测试平台。 |
6. 建构(科学)解释和设计(工程)解决方案 |
|
科学的目标就是通过构建的理论来阐释世界的许多特征。当一个理论所涉及的现象更加广泛,以及其对现象阐释的统一性和简约性优于其他的理论时,这个理论往往被人们所接受。科学的阐释就是将理论或者研究体系中的理论模型明确地应用到具体的情况或现象中。学生学科学的目标就是利用他们目前对科学的了解,或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并与现有证据相符合的模型,来条理清晰地解释现象。 |
工程设计是在科学知识和物质世界模型的基础上解决工程问题的一个系统过程。每个解决方案的提出需要平衡度量预期功能的标准、技术可行性、成本、安全性以及美学效果几者之间的矛盾,并符合法律的规定。这里并没有一个最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各种解决方案并存。哪个方案是最佳的选择取决于进行评估的标准。 |
7. 依据证据进行辩论 |
|
在科学中,要找出一连串推理的优缺点以及找到对某自然现象的最佳解释,推理和论证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家们必须为自己的解释辩护,列出具有扎实数据支持的证据,根据他人所提出的证据和意见来剖析自己的理解,并通过与同行的合作来找到所研究现象的最好解释。 |
在工程中,找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离不开推理和论证。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工程师们都与同行合作,其中最关键的阶段就是从相互对立的不同观点中选择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工程师们使用系统的方法比较可选方案,列出以测试数据为基础的证据,通过基于证据的辩论来肯定自己的结论,并认真评估他人的观点和修改他们的设计,最终找到当前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
8. 信息的获取、评估和交流 |
|
如果科学家们不能清晰并且具有说服力地阐述他们的发现或者他们不去了解别人的发现,那么科学就不能进步。科学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讨论交流学术观点和探究结果,并使用表格、图表、图形和方程式记录探究的结果以接受科学界同行的评议。科学需要具备从科技文献(如报纸、互联网、座谈会和讲座)中提炼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需要评估信息科学合理性的能力以获取、整合信息。 |
如果工程师们不能清晰并且具有说服力地阐述他们设计的优点,那么就不会有新的或者更先进技术的产生。工程师们需要通过参与同行间的广泛讨论来口头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并用表格、图表、图画和模型来记录这些观点。此外,与科学家一样,他们需要具备从同行的文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并有效应用的能力。无论是工程还是科学,新技术的常规应用都增加了合作与交流的可能性。 |
3. 新标准中的科学与工程实践的特点
首先,从名称来看,新标准采用了“科学与工程实践”。为什么“舍”原《科学教育标准》中的探究而“取”实践?实际上,新标准并没有否定探究。标准制定者之一拜比(Rodger W. Bybee)说:科学探究是科学实践的形式之一[3]。“实践”不但包含原科学探究的全部内容,而且容纳了工程方面的活动内容。“实践”实际上是探究的进一步扩展[4],是在原探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工程方面的实践。可以说,在新标准中,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工程实践的地位。不过,在制定“框架”与新标准的过程中,美国的科学教育界也注意到了以往的“探究”已在实践中异化为“动手做”,异化为科学方法的学习,因此需要用一个新的词汇“实践”来纠偏,以便于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更全面地理解“探究”的本质含义,从而实现实践过程中的动手与动脑的结合。这凸显了融合社会、认知、行为三个维度的实践观[5]。
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框架”中提到的:“在以科学探究为取向的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 学生应该亲自参与到各种实际操作中去, 而不是仅仅经由教师充当二传手学到‘二手知识’ 。没有直接的实践, 无论是对科学知识本质的理解, 还是对操作性技能的掌握, 都往往流于肤浅。”新标准期待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让他们“真正学到科学”,正如新标准设计者之一约瑟夫·科瑞柴科说的:仅仅让学生阅读课文是没有用的,他可以记住一个概念、背出某段文字,但是概念和文字并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所以《K-12科学教育框架》中不仅包含了核心思想、跨学科概念,还包含了科学与工程实践维度[6]。
其次,从实践的类型来看,实践类型不多(8种),但提炼自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实践,着力于训练科学与工程学方面通用的实践技能。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实践既是实践活动,如建立和使用模型,同时它们也是如何进行实践的知识,如对于尚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在科学上可以通过模型来揭示其特征和本质,在工程上可以通过模型的模拟来发现设计是否具有缺陷等,可以认为,新“框架”的实践强调的是“知行合一”[7]。
第三,实践活动设计贯穿于所有学科、所有主题,结合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安排实践活动。“框架”对“实践”含义的阐述,是“重复行为以使其熟练;深入彻底地学习以使其成为习惯;运用知识以使其达成目标。”可见,实践类型不多,但在自然科学4个学科各主题内反复出现,期望通过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形成习惯,同时有助于知识的运用。
第四,关注科学本质的理解。
第五,关注实践的学习进阶设计。在科学与工程实践方面,同样体现了“框架”和新标准的特色——以“学习进阶”方式统整科学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Achiev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http://www.nextgenscience.org/.
[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 2011. 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s, crosscutting concepts, and core idea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3] Rodger, W. B..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s in K-12 Classrooms: Understanding “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Teacher, 2011, 78(9): 34-40.
[4] Thomas, E. K., Greg, P.. 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 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 Learning.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Teacher, 2012(2): 12.
[5] 唐小为,丁邦平. “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解读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理念的首位关键词之变. 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141-145.
[6] 约瑟夫·科瑞柴科. 革命性的变化:美国确立新一代科学教育框架. 基础教育课程,2013(109/110):82-85.
[7] 周玉芝. 美国新版K-12科学教育框架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启示. 课程教材教法,2012,32(6):120-124.
本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