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折纸几何学

(2018-10-06 13:02:18)
分类: 数学
http://www.matrix67.com/blog/archives/4169
  首先我们得解决一个问题:什么叫折纸。折纸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换句话说,折纸允许哪些基本的操作?大家或许会想到一些折纸几何必须遵守的规则:所有直线都由折痕或者纸张边缘确定,所有点都由直线的交点确定,折痕一律是将纸张折叠压平再展开后得到的,每次折叠都要求对齐某些已有几何元素(不能凭感觉乱折),等等。不过,这些定义都太“空”了,我们需要更加形式化的折纸规则。 1991 年,Humiaki Huzita指出了折纸过程中的6种基本操作(也可以叫做折纸几何的公理):
1. 已知A、B两点,可以折出一条经过A、B的折痕
漫话折纸几何学
2. 已知A、B两点,可以把点 A 折到点B上去(想象这张纸是透明的,所有几何对象正反两面都能看见,下同)
漫话折纸几何学
3. 已知a、b两条直线,可以把直线 a 折到直线b上去
漫话折纸几何学
4. 已知点A和直线a ,可以沿着一条过A点的折痕,把a折到自身上
漫话折纸几何学
5. 已知A 、B两点和直线a ,可以沿着一条过B点的折痕,把A折到a上
漫话折纸几何学
6. 已知A、B两点和a、b两直线,可以把A、B分别折到a、b上
漫话折纸几何学
  容易看出,它们实际上对应着不同的几何作图操作。例如,操作 1 实际上相当于连接已知两点,操作 2 实际上相当于作出已知两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操作 3 则相当于作出已知线段的夹角的角平分线,操作 4 则相当于过已知点作已知线的垂线。真正强大的则是后面两项操作,它们确定出来的折痕要满足一系列复杂的特征,不是尺规作图一两下能作出来的(有时甚至是作不出来的)。正是这两个操作,让折纸几何有别于尺规作图,折纸这门学问从此处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更有趣的是,操作5的解很可能不止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过一个点有两条能把点A折到直线a上的折痕。
漫话折纸几何学
  操作6则更猛:把已知两点分别折到对应的已知两线上,最多可以有三个解!、
漫话折纸几何学
  一组限定条件能同时产生三个解,这让操作6变得无比灵活,无比强大。利用一些并不太复杂的解析几何分析,我们能得出操作6有三种解的根本原因:满足要求的折痕是一个三次方程的解。也就是说,给出两个已知点和两条对应的已知线后,寻找符合要求的折痕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解一个三次方程!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尺规作图里的五个基本操作:
1.过已知两点作直线
2.给定圆心和圆周上一点作圆
3.寻找直线与直线的交点
4.寻找圆与直线的交点
5.寻找圆与圆的交点
  这五项操作看上去变化多端,但前三项操作都是唯一解,后两项操作最多也只能产生两个解。从这个角度来看,尺规作图最多只能解决二次问题,加减乘除和不断开方就已经是尺规作图的极限了。能解决三次问题的折纸规则,势必比尺规作图更加强大。
  正因为如此,一些尺规作图无法完成的任务,在折纸几何中却能办到。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用折纸法可以实现作正七边形,而这是无法用尺规作图办到的。
  我们有更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用折纸法能完成尺规作图办不到的事情。“倍立方体”问题是古希腊三大尺规作图难题之一,它要求把立方体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本质上是求作 2 的立方根。由于尺规作图最多只能开平方,因而它无法完成“倍立方体”的任务。但是,折纸公理 6 相当于解三次方程,解决“倍立方体”难题似乎是游刃有余。

  有意思的是,用纸片折出2的立方根比想象中的更加简单。取一张正方形纸片,将它横着划分成三等份(方法有很多,大家不妨自己想想)。然后,将右边界中下面那个三等分点折到正方形内上面那条三等分线上,同时将纸片的右下角顶点折到正方形的左边界。那么,纸片的左边界就被分成了 3√2 : 1 两段。
漫话折纸几何学
  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建立各线段长度的关系,我们不难证明它的正确性。强烈建议大家自己动笔算一算,来看看三次方程是如何产生的。

  本文写到这里,大家或许以为故事就结束了吧。10年以后(也就是2001年),事情又有了转折:Koshiro Hatori发现,Humiaki Huzita的6个折纸公理并不是完整的。 Koshiro Hatori 给出了折纸的第7种操作。从形式上看,第7公理与已有的公理如出一辙,并不出人意料,很难想象这个公理整整十年里竟然一直没被发现。继续阅读之前,大家不妨先自己想想,这个缺失的操作是什么。这段历史背景无疑让它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思考题。
  Koshiro Hatori 补充的公理是:
7. 已知点A和a、b两直线,可以沿着一条垂直于 b 的折痕,把A折到a上。
漫话折纸几何学
  后来,这7条公理就合称为了Huzita–Hatori公理,你可以在 Wikipedia上读到这个条目。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Robert J.Lang对这些公理进行了一番整理和分析,证明了这7条公理已经包含折纸几何中的全部操作了。
  Robert J.Lang注意到了,上述7项基本操作其实是由一些更基本的操作要素组合而成的,例如“把已知点折到已知线上”、“折痕经过已知点”等等。说得更贴切一些,这些更加基本的操作要素其实是对折痕的“限制条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痕完全由斜率和截距确定,它等价于一个包含两个变量的方程。不同的折叠要素对折痕的限制力是不同的,例如“把已知点折到已知点上”就同时要求x1'= x2并且y1'= y2,可以建立出两个等量关系,一下子就把折痕的两个变量都限制住了。而“折痕经过已知点”则只能列出一个方程,只能确定一个变量(形式上通常表示为与另一个变量的关系),把折痕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一个维度里。

  不难总结出,基本的折叠限制要素共有5个:
(1)把已知点折到已知点上,确定2个变量
(2)把已知点折到已知线上,确定1个变量
(3)把已知线折到已知线上,确定2个变量
(4)把已知线折到自身上,确定1个变量
(5)折痕经过已知点,确定1个变量
  而折痕本身有2个待确定的变量,因此符合要求的折纸操作只有这么几种:(1),(2)+(2),(3),(4)+(4), (5)+(5),(2)+(4) ,(2)+(5),(4)+(5)。但是,这里面有一种组合需要排除掉:(4)+(4)。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4)+(4)实际上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给出的两条直线不平行,我们无法折叠纸张使得它们都与自身重合,因为没有同时垂直于它们的直线。
  另外7种则正好对应了前面7个公理,既无重合,又无遗漏。折纸几何至此便有了一套完整的公理。
  不过,折纸的学问远远没有到此结束。如果允许单次操作同时包含多处折叠,折纸公理将会更复杂,更强大。折纸的极限究竟在哪里,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