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收藏 |
分类: 茶具 |
清代乾嘉时期无款菊瓣朱泥壶
2020.12.23 陈宗嶽写于台北
尺寸:长11.5公分*宽6.6公分*高9.7公分
菊瓣壶属筋纹器形,昂首状的弯流,高提的壶把加倒扣,是典型配置,此菊瓣壶在同型菊瓣古壶平均7.8-12公分的高度中属于偏高挑类型的。壶身有十六瓣,每个瓣叶结构对称,弧曲一致。壶身饱满,有向外扩散的张力感。俯视壶身,以壶纽为中心向八方放射出十六条筋纹,结构精准对称,口盖吻合,可以随意通转。壶盖内以气孔为中心,清晰的塑起菊瓣棱线,直观下就是一朵菊花。壶纽不同一般算盘子一般的扁菊状,而呼应壶身成高挑的橄榄形花苞状。泥色黯红,泥胎润泽,含有鲜明的砂质颗粒。
菊瓣壶或称“菊瓣圆壶”,相对于晚清有扁形的菊瓣壶出现,标准的“菊瓣圆壶”初始于清初的雍正朝,菊瓣紫砂壶至少在雍正朝即出现,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郎中海望持出菊瓣宜兴茶壶一件,奉旨:作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作霁红,霁青釉烧造。”只是此时的紫砂菊瓣壶呈扁菊状,拉高成这样立体感十足的菊瓣壶则要到干隆、嘉庆朝才出现,而且都是朱砂胎质的,壶身绝大多数是无作者款的。
如今新产制的各式菊瓣筋纹壶仍很受欢迎,也长销不衰,市场销售价格在台币千元至数万元,但是菊瓣古壶的拍卖价却要数十万人民币,其间的差异主要在“不复见的朱砂胎质”与“岁月形成的皮壳风华。”至于菊瓣壶的筋纹线条鲜明,上下相通,壶盖内的清晰菊瓣筋纹,紧密的口盖,放射状的壶身线条,则都是成为一把菊瓣好壶的基本条件。
菊瓣装饰始于宋代流行于清三代
菊花原产中国,以花形多变、色泽艳丽成为中国的代表花卉之一,在三千年的栽培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菊文化”。在传统文化中,菊花不但以其轻身延年之功效,被赋予长寿之寓意,更因其傲霜晚香的品格,与梅、兰、竹共称四君子,成为文人雅士的一个精神象征,寄寓隐逸高洁之义,广为世人所慕。
晋代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在《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脍炙人口名句,宋代苏东坡也不禁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爱菊遗风所及,菊瓣造型亦深得宋人所推崇,遍及宋器之制作,尤其宋人对菊花的喜爱蕴含着菊花暗喻的淡泊与孤傲。明人沿袭这种借自然花卉寄托的情怀,使菊花的题材从明末一直沿用到清初。
清宫花卉养殖于西华门外西苑门斜南方的南花园,每逢九月菊花盛开,康熙帝会命人由南花园进献各种菊花陈设于内廷各宫殿,与重臣、嫔妃共同欣赏。雍正帝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时值菊花盛开之时,因而雍正帝也对菊花别有所好。
菊瓣壶形紫砂器,属于盛清时期的宜兴壶型,曾受到雍正皇帝的喜爱并下旨依样烧制官窑瓷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作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作钧窑,将霁红、霁青釉色烧造。”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的“雍正款钧釉菊瓣壶”就是当时根据宜兴菊瓣壶照制的典型作品,此外,还制作了掐丝珐琅菊石纹小圆盒,雍正十一年烧制的十二色菊瓣盘等各种以菊花为题材的宫廷器物。另外,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嘉庆年间的“堆雕菊花纹提梁壶”,在堆雕菊花纹的作工上有着相似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