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收藏 |
分类: 茶具 |
晚清陈光明作、齐白石铭圆盖六棱紫砂壶
2020.12.20 陈宗嶽写于台北
尺寸:15公分长*9.5公分宽*6.2公分高
铭文:石可袖,亦可漱,云生满瓢,默者寿。白石山人
底款:陈、光明
陈光明(1859年-1930年)寓居上海时,除参与仿古壶的制作,被称为“陈鸣远第二”,也曾与诸多书画名家合作过,此壶即为当时与齐白石合作的作品,圆盖六棱壶的壶样新颖,除了此把之外未曾再见过相同壶型。六角壶形方中带圆,不仅“一方抵三圆”,而且是全手工镶接法,从壶内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手工镶接泥片的痕迹,操持时的平衡感良好。此壶用泥厚实,泥质带黄颗粒,是棕紫色的砂壶,砂壶因可塑性较低而更难拼接,实为难得佳品。
依据以下五点,这把壶约制作于1895年-1902年之间。
1、这把圆盖六棱紫砂壶上有齐白石1891年启用的“白石山人”款铭刻的行楷书体。齐白石(1864年 —1957年)自述:“他起初写字,学的是馆阁体,后来到韶塘胡家读书,见到胡沁园、陈少蕃两位老师都是学晚清湖南书家代表人物何绍基一体,于是也跟着学习何体。他的行楷书体由早年何绍基、颜真卿体,而后再深得李邕《云麾将军碑》影响。”
2、壶上铭刻的诗文已然成熟。齐白石1889年拜师学诗, 1894年齐白石与文士王训发起组织了“龙山诗社”,齐白石被推为社长。
3、齐白石以“白石山人”款画了一幅“煮茶图”,点出“白石山人”与壶的关联。
4、1894年,齐白石三十岁左右画《黛玉葬花图》,署名“白石山人”。齐白石以“白石山人”为落款的书画非常稀少,多属早期作品。
5、1894年之后齐白石为生计、也为书画事业计,开始八年的四方游历生活,因而有机会与陈光明合作这把壶。推测两人约是在1899年左右陈光明寓居上海时碰面,再合作完成这把壶的。
一、陈光明
陈光明(1859年-1930年),字匡庐,名润宝,原籍金陵,自小在宜兴蜀山窑场长大,他手巧善于将各种紫砂泥拼成自己需要的泥色,捏塑成乌菱、花生、荸荠、白果,几可乱真。不到18岁陈光明就成名了,他是紫砂界无师自通的个案,他仿制的古壶有一股远古气息,彷佛一出窑就有几百岁的年纪。他的代表作有“印包壶”、“牛盖莲子提梁壶”、“灵芝”陶塑。中年后,依女寓上海,依然为壶商与收藏家制壶。陈光明艺成后,所制壶具浑朴古茂高雅别致,并善制紫砂玩具果品,如灵芝、核桃、菱角、栗、柿、桔等,所制果品细巧玲珑色彩逼真,形象生动几可乱真。故陈光明与陈鸣远被清末民初紫砂界誉为清代二陈:“清初陈鸣远,清末陈光明。”早期有一方形“慕匋室制”篆印为摹古之作。后期改用“陈”字圆章、“光明”方章及“陈光明制”阳文篆书方印,镌刻甚精,为名家所刻,成名之后用于茗壶,识者以此为鉴。
顾景舟在他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一书里,慎重地给了他这样一个评价:“陈光明,字匡庐,小名润宝。中年之后,依其女侨寓上海。技艺较同辈精致。被同代艺人誉为二陈,即清初陈鸣远,清末陈光明。仿历史作品,技不如黄玉麟。传器朴雅古茂,格调较高。”
二、齐白石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 —1957年9月16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一户齐姓农民家里,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19 ~20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大师。原名齐纯芝,号渭清,祖父取号兰亭,老师取名齐璜,号濒生,别号寄萍老人。1891年胡沁园为齐璜取了“白石山人”的别号,后人常将“山人”二字略去,故后常号“白石”、“白石翁”,偶用“白石山翁”。齐白石也和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于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
齐白石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习古人真迹,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齐白石的早期作品常没有署款,虽然他画工精湛在当地小有名气,但终因其木匠出身被人轻看,很多人求画而不要题款。齐白石心中明白,为了挣钱吃饭也就不去计较,转而努力拜师学艺。 25岁时拜名士胡沁园、陈少蕃等为师,由胡沁园替之取名为璜,号濒生。因家中靠近白石铺,故取别号“白石山人”,并努力学习诗、书、画、篆刻,并开始兼以卖画为生,不再以雕花木工赚钱。
三、齐白石“白石山人”款“煮茶图”
齐白石老人一生爱喝茶,亦常心向煮水烹茶之道。齐白石在《小园客至》诗中写道:“筠篮沾露挑新笋,炉火和烟煮苦茶。”他画的《煮茶图》,一赭石风炉上,是一柄墨青的泥瓦茶壶。炉前,有一把破的大蒲扇。扇下, 露出一个火钳柄。旁置三块焦墨画的木炭,这景象生动地表现了“白石山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煮茶、事茗的浓厚情趣,一风炉、一泥瓦茶壶、一大蒲扇,淡泊而宁静,反映了他对生活和大自然的朴直情感。
四、齐白石在书画上的“白石山人”落款时序
1889年,二十五岁起拜名士胡沁园、陈少蕃等为师,由胡沁园替之取名为璜。
1891年,胡沁园为齐璜取了“白石山人”的别号。
1894年,三十岁左右画《黛玉葬花图》,署名“白石山人”。
1922年壬戌六十岁,白石翁印
1923年癸亥七月同居京华齐璜,齐白石印
1923年白石山翁记
1924年兄璜时甲子冬十二月,白石翁印
1926年丙寅、白石翁印
1927年丁卯、白石山翁,白石翁印
1928年戊辰、白石,白石翁印
1929年己巳、白石山翁
1930年庚午、白石
1931年、白石翁
1935年乙亥、白石齐璜书于京华
1936年,白石印
1936年丙子、白石山翁
1937年丁丑、白石、齐璜,白石印
1937年丁丑、白石、齐璜
1939年己卯、白石山翁,白石印
1939年己卯、七九老人
1943年癸未、八十三岁白石
1948年戊子、八十八岁白石老人书于京华
1949年己丑、八十九岁白石,白石山翁印
1949年、八十九岁白石老人书,白石印
1953年、九十三岁白石书,白石印
五、铭文:“石可袖,亦可漱,云生满瓢,默者寿。”契合切壶、切茶、切景的“文人壶”标准。
此段铭文在曼生十八式中的棋奁壶与杨彭年制的紫泥石瓢壶,以及玉成窑中艾农书的瓢瓜壶与胡公寿铭文的猪肝色大壶上均有类似的:石可袖,亦可漱,云生满瓢,咽者寿。只是白石山人将“咽者寿”改成了更具智慧的“默者寿”。
其中:“石可袖”石可藏于袖笼之中,语出自苏东坡《文登蓬莱阁下》:“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亦可漱”,语出自《晋书.孙楚传》“漱石枕流”典故,这是一个“强词夺理”却又“言之成理”而成典故的故事。晋代有个叫孙楚的人,想要隐退山水之间,就告诉寻他的王济说自己将“枕石漱流”,但在表达时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济听后问“水流可以枕着,石头可以用来漱口吗?”。孙楚说:“之所以枕流水是想要洗干净自己的耳朵,之所以漱石头是想要磨练自己的牙齿。
“云生满瓢”即是茶水满壶,云在此代指茶,如同曼生壶铭中有“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晋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云:“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此或呼应署名的“白石山人”隐喻向往成仙。
“默者寿”,清代学者方苞注释《论语》时说:“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