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篇学习笔记
2024-06-21 21:15:56
标签: 杂谈
----2021.10.6
《漫画黄帝内经灵枢篇》,作者:周春才,台湾版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易经出于同一哲学思想,故有“医易同源”一说
阴阳五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础
解释系统与推理模型,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易经六十四卦是这两个系统的逻辑方阵
中国文化擅长由大到小,宇宙观、自然观在人体的映射;西人更擅长由小到大,即所谓见微知著
西方为实证科学,东方为辩证科学
经络已经在显微镜下得到证实,寒凉温热在分子结构中得到证实
就中医来说,“心为君主之官,肺为宰相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
八卦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的阴阳五行学说,太极图则是其形象好的标志
哈佛大学联手中国医学家,有幸捕捉到“类似于经络的轨迹”,采用的是造影荧光剂注射,用影像的方式捕捉到这一迹象。(未经证实?)
经络,是特殊的信息和物质传递通道,不依赖解剖学结论的。
灵枢:神灵之枢要
内服药物,外用砭石,小针疏通经脉,调和气血
重视神气与气血状况
针刺的巧妙,在于针刺时快慢的把握
观经气的动静,气机的变化
邪气盛时正气大虚,不可迎而补之,需避邪气之锐
当邪气衰时,正气将复,不可追而泻之,恐伤正气
必须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
上半身发病是感受了风寒等外邪所致,下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湿邪所致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老师)
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
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
百度文摘:(邪,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
中医学的“邪气”,
即病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如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也称六气,包括引起传染病的病邪,它们是引起外感的外邪之气。
中医的病因学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外感包括六淫、疫疠;内伤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等。
当正气受损时,邪气则乘虚而入。
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增长,疾病就向好的方面发展;邪气增长,疾病就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治疗的实际意义,或者祛邪,或者扶正,或者
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目的都是为促使正气战胜邪气。
(点评: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更重要)
12经脉,365络
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经脉经脉乃应
百度文摘:气(中医里的气,可以理解为生命力)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
气的生成来自于三个方面:
1.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 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点评:生命的孕育,后天的氧气、食物营养等)
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
形与气相任(平衡相称)则寿;皮与肉相果(通裹)则寿(紧密而富有弹性);血气经络胜形则寿(承担身体)
《黄帝内经》灵枢篇学习笔记
----2021.10.6
《漫画黄帝内经灵枢篇》,作者:周春才,台湾版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易经出于同一哲学思想,故有“医易同源”一说
阴阳五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础
解释系统与推理模型,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易经六十四卦是这两个系统的逻辑方阵
中国文化擅长由大到小,宇宙观、自然观在人体的映射;西人更擅长由小到大,即所谓见微知著
西方为实证科学,东方为辩证科学
经络已经在显微镜下得到证实,寒凉温热在分子结构中得到证实
就中医来说,“心为君主之官,肺为宰相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
八卦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的阴阳五行学说,太极图则是其形象好的标志
哈佛大学联手中国医学家,有幸捕捉到“类似于经络的轨迹”,采用的是造影荧光剂注射,用影像的方式捕捉到这一迹象。(未经证实?)
经络,是特殊的信息和物质传递通道,不依赖解剖学结论的。
灵枢:神灵之枢要
内服药物,外用砭石,小针疏通经脉,调和气血
重视神气与气血状况
针刺的巧妙,在于针刺时快慢的把握
观经气的动静,气机的变化
邪气盛时正气大虚,不可迎而补之,需避邪气之锐
当邪气衰时,正气将复,不可追而泻之,恐伤正气
必须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
上半身发病是感受了风寒等外邪所致,下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湿邪所致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老师)
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
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
百度文摘:(邪,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
中医学的“邪气”, 即病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如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也称六气,包括引起传染病的病邪,它们是引起外感的外邪之气。
中医的病因学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外感包括六淫、疫疠;内伤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等。
当正气受损时,邪气则乘虚而入。 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增长,疾病就向好的方面发展;邪气增长,疾病就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治疗的实际意义,或者祛邪,或者扶正,或者 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目的都是为促使正气战胜邪气。
(点评: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更重要)
12经脉,365络
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经脉经脉乃应
百度文摘:气(中医里的气,可以理解为生命力)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
气的生成来自于三个方面: 1.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 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点评:生命的孕育,后天的氧气、食物营养等)
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
形与气相任(平衡相称)则寿;皮与肉相果(通裹)则寿(紧密而富有弹性);血气经络胜形则寿(承担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