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传·隐公
(2025-08-16 21:39:59)
元年
《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
经文只记录了年、月而没有记日,是为了表示对后来盟约被违背的贬斥之意。
乘马曰赗,衣衾曰襚,贝玉曰含,钱财曰赙。
聘弓鍭矢不出竟埸,束脩之肉不行竟中。
《穀梁传》认为鲁国大夫去世而没有记载去世的日期,就表明该大夫有罪恶。
二年
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有此三者,然后可以出会。
《春秋》经文对于入侵的行为通常是表示贬低的,记录越详细表示贬低之意越重,所谓“书日既为大恶,则书月者次恶,书时有小恶”。
苟焉以入人为志者,人亦入之矣。
三年
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阙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
日有食之。如果是纳入,用“有”字,如果是排出,用“或”字。食是吞入东西,吐是排出东西。
归死者曰赗,归生者曰赙。曰归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周虽不求,鲁不可以不归。鲁虽不归,周不可以求之。
四年
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杜预则认为“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
《春秋》之义,诸侯与正而不与贤也。
五年
礼:尊不亲小事,卑不尸大功。
将卑师众曰师。
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苞人民、欧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左传》认为是“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公羊传》认为是“觕者曰侵,精者曰伐”,觕指骚扰边境,精指深入其国。
六年
“渝平”与“渝盟”不同,“渝盟”表示毁弃盟约,“渝平”表示捐弃前嫌而修新好。平,讲和,和而不盟曰平。
七年
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
八年
不期而会曰遇。遇者,之相得也。
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盟诅,又称“盟誓”、“誓约”。大事曰盟,小事曰诅。
十一年
考礼修德。犆言,同时也。累数,皆至也。
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罪下也。
隐十年无正,隐不自正也。元年有正,所以正隐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