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秋穀梁传.前言

(2025-08-03 20:28: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春秋穀梁传
       春秋时期,“春秋”是各国史书的通称(个别国家的史书有自己的专称,晋国的史书称作《乘》,楚国的称作《梼杌》),仅《墨子》一书中就出现了“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等在春秋之前冠以国名的说法。
       通常而言,“传”是对“经”的阐释,“注”是对“传”的阐释,“疏”是对“注”的阐释。
       《穀梁传》的“尊尊”思想在对天子尊贵身份的强调上与公羊学非常类似,但在看待这种尊贵身份的来源上又有细微区别,公羊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赋予了“天子”这一身份神圣的光环,将“天子”与“庶民”区分开来,这与历史文献中记载圣人感天而生的思路是一致的,强调君权来自神圣的上天,他们生来就与普通人不一样,是神圣而光辉的。
       而《穀梁传》在庄公三年对“天子”的诠释则是:“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称焉,卑者取卑称焉。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指出君权来自人们的选择,而非上天的选择。而这又与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非常类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