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病房—一个癌症患者的重生手记(40)

(2012-11-20 08:59:03)
标签:

重生手记

杂谈

    对一个癌症病人来说,仅仅依靠现代医疗设备、技术和药物,是件非常愚蠢的事。就算你很幸运地遇到一个妙手回春的医生,也不能代替一切。这是因为,治疗的过程既是物质的,也是情感的。医学说到底不光是科学,还是一份爱;不光是器物,还是心。

    我是迫不及待地离开医院回到家里的,甚至没有等到拆去缝合伤口的那一排金属钉。

    说老实话,我不喜欢医院。医院是救命的地方,却不是个养病的地方。病房是个公共场所,不是私宅。医生护士不论多么和蔼可亲,也不是亲人。所以我在医生护士面前多少需要注意一点礼仪,也难免会有男女有别的顾虑。一想到薄薄被单下面自己的赤身裸体,就会心跳加快,完全不像在家里时可以随心所欲。

    空调要不要使用?窗户要不要打开?房门要不要关上,以便把噪音和消毒水的味道隔在外面?被子要不要掀开,以便让自己透透新鲜空气……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很多。我要是在自己家里,这些事全都可以由着性子来,完全不是问题。可惜这里不是我的家!

    电视就挂在头顶上,屏幕里的光芒永无休止地跳动,似乎是这间屋子里唯一能让我转移注意力和放松情绪的东西了。可我要是真的想看,就只能扭着脖子,斜着眼睛,让身体保持一种极不舒服的姿势。如果我不喜欢,也不能关闭电视,不能更换频道,不能调节音量,因为旁边那位病友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呢,我无法判定他是不是有着和我一样的好恶。

    邻床病友好几天来总是苦着个脸,一言不发,有一度我甚至怀疑他是哑巴。有一天他忽然冲我开了口。我猜想一定是同病相怜的缘故,所以他开门见山,直抒心意。

    他告诉我,他很郁闷。不是因为得了这种病,也不是因为手术后的身体疼痛,而是因为“这地方太没人情味。住了这么多天,还处处陌生。”

    手术后的第九天终于传来好消息。医生拔去我身上所有的管子和瓶子,还告诉我伤口愈合得不错,我可以等到拆线后出院,也可以现在就走。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在与医生约好回来拆线时间后,迅速逃离。

    一路上,汽车每一次轻微颠簸都会牵拉胸腔深处一阵疼痛,我却义无反顾,头也不回,心里念叨脱离病房有如脱离苦海。一会儿又觉得自己有点儿过河拆桥,进而想到医院里的种种好处,不禁骂自己比医生护士还要无情无义。

    说到底,人家除了没有冲你微笑之外,也实在挑不出什么别的毛病。

    但不知为什么,总还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头: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却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正确;经历了一次成功的手术,却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被现代医学的冷漠包围着的孤独无助的人。这好像一点也不合逻辑。

    一进家门我才明白,我是在为失去家里那种温馨、纯粹、从容不迫和自由自在的感觉而不安。

    对一个癌症病人来说,仅仅依靠现代医疗设备、技术和药物,是件非常愚蠢的事。就算你很幸运地遇到一个妙手回春的医生,也不能代替一切。这是因为,治疗的过程既是物质的,也是情感的。医学说到底不光是科学,还是一份爱;不光是器物,还是心。

    所以,没有哪个病房能比一个家更适于我们的康复。

    我的家坐落在京城一条交通干线的北侧。门前一条双向十车道的马路,连接着东西两边最繁荣的商务区。确切地说,这只是一栋普通的居民楼,是这座城市里最常见的那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要召开,而这条路又是民众去往奥体中心的必经之路,所以楼房外墙刚刚被涂上新鲜涂料,整个墙体都被染成淡黄色调,亮丽可人。

    8年前我们把家搬进来时,对它做了一番装修。每个细节都十分精心,还刻意强化了木材纹理的本色,为的是避免华丽浮躁之气,保持天然和内敛的风格,也在不经意间渲染着一种温馨和柔情。我和晓东都非常喜欢这房间的品味,它融合了我们共同的喜好和默契,也符合我的本性。但是从那以后,我因为在上海工作的缘故,很少在这里住,只有妻子和儿子在这里朝夕共处,相依为命。如今,我终于可以栖息在自己的小屋里了。

    儿子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成了我的临时病房。

    事实上,除了床头那台制氧机显示出主人是个病人,这里更像一间书房。这是一间朝南的房间,拥有充足的阳光和一个男孩子的杂乱无章的堆积物品。我刻意要求屋内一切东西全都按照原样摆设,因为这房间带着我对儿子成长过程的全部记忆。我的一生中值得珍惜的东西并不太多,而这些记忆便是其中最动人的部分。它将帮助我度过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光。

    感谢上帝赐予我这“康复病房”。虽然没有了跑前跑后的医生,没有了那种被称作“特级护理”的医疗服务,没有了细心周到的护工,没有了救死扶伤气氛十足的呼吸机、氧气瓶,和输液吊针,这个“病房”却丝毫也不缺少助我战胜疾病的力量。

    (待续。摘自《重生手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