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从夏到秋的一段时间,我惊讶地发现我的脑瘤的症状减轻了。重复进行的检查表明,颅内病灶正在缓慢地缩小。看来那个迫不及待的手术计划完全没有必要,医生的“死亡预言”也被证明是一个错误。想到当初被医生的话吓得手忙脚乱的样子,我和我的家人都觉得有点好笑,同时庆幸自己没有听从医生建议把脑袋锯开。
2009年的一天,我遇到社区卫生站的老护士长。那时候我已完成肺癌切除手术,却仍未对颅内病灶采取任何治疗,而那个病灶已经缩小了80%。说起我的病,她不禁大惊:“你现在还活着,真不容易。好好珍惜吧!”
分手时她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别人像你这样的,早死好几回了。”
这种体验比其它任何尝试都更明显地暴露出一些不寻常的因素:癌症治疗体系有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而我们对癌症的认识存在着致命的偏差。这两个“致命”加在一起,让我们的生的机会变得格外渺茫。
然而这些想法在当时还是模模糊糊,更因我对医学的无知而显得不那么牢靠。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开始搜集有关癌症治疗的资料,并且把这些信息与癌症患者的高死亡率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有一天,我看到一些资料,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有不少人用这一组数字来概括当今中国的情形,包括了一些长期致力于癌症治疗的医学专家。这表明它不是圈里人的信口开河,更不是外行们的以讹传讹。
我最初看到这消息时,认为它只是一个大致估计,并非严谨的临床检验统计。尽管如此,我还是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所谓“治死”之说,于是我看到了更加难以置信的事实。一些医学专家相当精确地指出,“用药不当”大范围地存在着。其中一位认定,“目前癌症病人符合规范用药者仅为20%”。另外一位则指出,“有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
这些数字令我震惊,震惊于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不正确的治疗。
看起来,我们的最大不幸不在于遭遇癌细胞的侵袭,而在于我们被中国式的癌症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癌症治疗。这种医疗环境正在造成一个悖论:医学越是发达,也就越是剥夺患者的主动性和判断力,越是造就病人的恐惧和错误。
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无知。我们不了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实并非绝症,而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我们不了解自己的肌体,很容易过低地估计自己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却又过高估计药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谓“特效药”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杀手。
我们会犯错误,除了因为我们恐惧,还因为我们过分相信医生,不知道即使是最权威最有经验的医生也会犯错误。事实上,医生不仅会犯专业性的错误,还经常会犯常识性的错误。然而他们的最大的错误,是从来不会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患者,只一味地对患者讲述自己的成功病例。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专家说的“三个三分之一”,还有世界卫生组织说的“三个三分之一”。它符合我个人的体验,也解释了我对周围那些癌症患者的观察结果。
让我和我的家人吃惊的是,原来癌症患者求生的玄机如此简单:只要我们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我们就已经有66%的机会远离死神。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存。
肿瘤这种疾病的性质千差万别,病人的肌体也是形形色色。同样一种方法,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有没有一些可以让癌症患者共同遵循的东西。那么我会说,有。
的确有一些事所有病人都是相通的――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坚强,去接受那些应当接受的治疗。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拒绝那些不应当接受的治疗。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楚哪些是应当接受的、哪些是不应当接受的。
我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从容地迎接死神降临,什么时候该坚定地寻找康复之路。视死如归固然可敬可佩,叩开康复之门却更困难也更可贵。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正因此,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远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