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卫东古玉品鉴(7-9)——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博文

(2013-08-22 14:39:05)
标签:

瓷器鉴定培训

青铜器鉴定培训

文物鉴定培训

艺术品职称考试

玉器鉴定培训瓷器鉴定

分类: 蔡森林博文

 

蒋卫东古玉品鉴7

                    ──古玉染色作伪始于北宋

【金城文物培训】牧之  蒋卫东,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现推荐蒋卫东先生关于古玉品鉴的一组文章,以飨学员和古玉爱好者。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30822/20130822143051_94980.jpg

 商代受沁局部失色失透的玉蟠龙

入土年久的玉器,往往因土壤酸碱度、密封性、温度、湿度、有机物腐烂等物理、化学环境因素而引起质和色的变化,俗称“受沁”。

古玉的受沁,明清以来就受到许多的关注,清代陈性《玉纪》所载最能代表当时人的认识,“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矣。”陈性推究古玉受沁的原因,不外乎“地热上蒸”、“土气剥蚀”、“外物浸淫”等几种原因,认为繁杂的沁色(俗称“十三彩”)是由不同的外物沁入玉质所形成,如黄色为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

玉有沁色,本是瑕疵,却赋予古玉历史的沧桑感和与众不同的特点,因而深受古玉收藏者的喜爱。更有甚者,将古玉的不同沁色演绎为吉祥语,如“受一色沁者,名曰纯一不杂;受二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称三元及第,又曰桃园结义;受四色沁者,誉为四维生辉,又名福禄寿喜;受五色沁者,美称五星聚魁,又称五福临门;更多色沁者,名曰群仙祝寿,又称万福攸同”。如此一来,受沁的古玉,不仅在形而上的层面符合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世理念,而且在形而下的层面,也具有吉祥福寿的寓意,讨巧之余,也更受追捧。 

不过,考古资料表明,陈性等人关于古玉受沁随年代变化的特征,多属主观臆断。例如入土埋了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并没有“烂如泥”,而仍保持着黄绿色、微透明的玉质特征。由此可见,古玉的受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地质学家对古玉受沁的机理,进行了多年研究,初步揭开了为什么有些年代晚近的古玉受沁严重而兴隆洼玉器却能历久弥新的秘密。

闻广先生认为古玉受沁,主要表现为透明度、颜色及表面光泽三者的变化过程,其中失透(即由半透明变为不透明)最早发生,然后是变色(即褪色变白),最后表面光泽丧失,即表面变为粗糙,甚至朽坏。他用半定量的方式,将古玉的受沁分为未沁、微沁、浅沁、中沁、深沁和烈沁六个阶段。

由于出土古玉或多或少都有沁色,因而人工染色仿沁是仿古玉和伪古玉的关键技术。玉器染色仿沁之法,至迟在北宋就已经开始,明清以来盛行不衰,王心瑶《玉纪补》中记载了多种染色仿沁之法。当代的染色仿沁,选用不同化学原料,再采用高温、高压、土埋等方法做旧。不过,这样的染色多局限于玉器表面和绺裂处,不能深入玉器肌骨,因而与古玉如墨滴在宣纸上自然晕化、层次分明、浑然一体的沁色,存在不小的差异,可资辨识

蒋卫东古玉品鉴8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30822/20130822143113_51524.jpg

                          ──乾隆皇帝偏爱仿古玉

 

明定陵出土的金托玉爵

仿古,是中国诸多工艺美术门类中常见的传统技法。玉器仿古,古已有之,但以北宋中叶金石学兴起之后尤为盛行。经金石学的推波助澜,宋元以降,文人士大夫收藏、赏鉴古玉蔚然成风。然而,传世和出土的古玉毕竟数量有限,供不应求的局面自然成为仿制造假的温床。到了明清时期,各类仿制玉器甚至占据了玉作的半壁江山,以致清末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感叹:“唐宋以后,仿制之器多,而求玉之真者,不可辨耶。”

不过,仿制的玉器,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制琢动机与工艺水准迥异的现象,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赞成将其明确区分为仿古玉与伪古玉。仿古玉,指模仿古代玉器、青铜器、陶瓷器、竹木牙角器、漆器、金银器以及书画等传统艺术品器形或图纹的玉器,其动机大多出于慕古与欣赏。

仿古玉主要出自宫廷御用玉工,这部分仿古玉不存在牟利的现象。当然,民间官宦人家也有仿古玉的需求,因而许多民间琢玉高手也擅长仿古,明代琢玉大师陆子冈便有仿汉青玉樽等仿古玉作传世。这部分仿古玉虽然以牟利为目的,价格高昂,但其材质与工艺堪与宫廷仿古玉媲美,且都不有意仿沁做旧假冒古玉。

总体而言,仿古玉多选用优质玉料,琢工精细,造型端庄,纹饰优美,本身就是上佳的艺术品。南宋朱晞颜墓出土的青玉兽面卣,元代范文虎墓出土的白玉带盖贯耳瓶,温润的玉材均不作任何人为沁色,规整的器形端庄雅致,充分体现了宋元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是当时仿古玉的杰作。

明清时期延续宋元传统。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一件万历皇帝使用过的金托玉爵,形仿商周青铜爵。爵呈元宝形,深腹,圆底。器身两端阴刻龙纹,龙前爪捧托“万寿”两字。一侧镂雕蟠龙形把,蟠龙作拱背攀附状,口衔爵口,似对爵内美酒垂涎欲滴,意趣盎然。金托中央突起的层峦群峰用以承托爵足,山峦四周镶嵌二十六颗名贵的红、蓝宝石,珠光宝气,极尽奢华。全器寓意“寿山福海”,“万寿无疆”。如此复古与时新的完美融合,恰也是仿古玉的特色之一。

至于清代,仿古玉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好古的乾隆皇帝尤其是仿古玉的积极倡导者,曾多次下旨命内务府造办处依《考古图》、《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等书中的图样仿制玉器。乾隆时期的仿古玉器,无论数量、工艺,还是造型、题材,处处洋溢出盛世的风华。

蒋卫东古玉品鉴9

                            ──伪古玉鉴定:模仿出土生坑玉器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30822/20130822143126_26105.jpg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仿战国龙纹环(清末民初伪古玉)

伪古玉指照搬照抄古玉器型、纹饰、色泽与琢工的伪造玉器,其目的在于以假充真,以新充旧,牟取暴利。这类玉器虽然与仿古玉是孪生兄弟,都以仿古为形式,但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却相去甚远。它多采用低等或劣质玉料,琢工粗糙,造型与纹饰常有失古制,而且几乎每一件上都有刻意伪造的沁色,所以不能笼统地将其归于仿古玉的范畴,称之为伪古玉或假古玉,比较恰当。

伪古玉是金石学兴起之后的副产品,金石学营造起全社会持续好古的风气,仿制造假便随风气而至,成为宋元以来我国玉器制琢中的一大痼疾。宋元直至民初的伪古玉,器型、纹饰多依古玉图谱仿制,但古玉图谱均以摹绘形式著录,常与原物略有出入,因而真伪不难分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仿战国龙纹玉环,为清末民初的伪古玉。此环青玉,局部黑色沁。环体中间透雕一龙纹,造型与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战国龙纹玉环相似,但仔细观察,破绽不少:首先,此环龙纹气势疲弱绵软,缺乏战国龙纹矫健灵动、富有力度的气象,而且龙身还凭空多出一个不伦不类的锚状装饰;其次,春秋时期玉环才流行龙首纹,而此环纹样,既与春秋龙首纹不完全一致,又与战国流行的谷纹等大相径庭,有“关公战秦琼”的嫌疑;第三,此环沁色生硬突兀,不够自然,为人工仿沁。

不过,当今伪古玉绝大多数以考古发掘报告或出土玉器图录的高清彩色照片为蓝本,“高仿”伪古玉精心模仿出土古玉的造型、纹饰与沁色,甚至还使用考古研究复原的古代玉器制琢工艺,辨识颇有难度。

伪古玉的关键在于玉料的选用和人工仿沁。选择品相接近古玉的玉料,是伪古玉以假乱真的前提。据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明代吴中玉工为了仿制汉宋螭玦、钩、环,就选用苍黄、染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在传世的明代仿古玉剑饰中,就常见一类杂有墨色斑块的瓷性青白玉。当今“高仿”伪古玉,也一样精心挑选带有瑕疵、斑块、绺裂的杂质玉或劣质玉,因而其在玉料和琢工方面的成本非常有限,主要精力花费在仿沁做旧环节。

古今伪古玉在仿沁色方面的选择泾渭分明。古人崇尚盘摸得圆润红熟的“熟坑”玉器,而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安阳殷墟等遗址的考古发掘,爱玉人士逐渐接受和喜欢上了出土的“生坑”玉器。所以,宋元至民初,“老提油”、“新提油”、“琥珀玉”、“血玉”、“梅玉”等种种匪夷所思的仿沁技法大行其道,但都以模仿“熟坑”玉器为目标,而当今伪古玉,却都在模仿出土“生坑”玉器方面穷极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