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东古玉品鉴(10—12)——上海金城文物学院

标签:
瓷器鉴定培训文物鉴定培训青铜器鉴定培训艺术品职称考试玉器鉴定培训瓷器鉴定 |
分类: 蔡森林博文 |
蒋卫东古玉品鉴10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30908/20130908142044_67629.jpg
商代晚期
断时代、识新旧、辨真伪、别优劣、定等级、估价值,是玉器鉴识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识真辨伪。当前,大多数文物的真伪还无法用自然科学仪器进行检测验证,依靠个人眼力的“目鉴”,仍然是玉器鉴识最通用的方法。因此,古玉收藏者必须靠自己修炼内功,不断提升识真辨伪的眼力,方为正道。
当然,想要成为眼力一流的“目鉴”高手,不仅要肯下苦功,而且方法也要正确得当。既需要系统掌握玉器的理论知识和鉴识玉器的一般常识,争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又需要不断积累“目鉴”的实践经验,反复上手研习真假古玉,归纳总结辨识古玉真伪的关键技巧,逐渐修炼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九阳真经”。老一辈的古玉鉴定家各有绝活,如张永昌先生从微观着手,将同一造型或同一纹饰玉器在早晚各个时代的发展变化,梳理得细致入微,从而造就了鉴玉入微的过硬本事。
修炼鉴识玉器的“十八般武艺”,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宏观方面,首先要熟悉中国玉器制作和使用的历史,从而把握各时代玉器的整体风格和特征;微观方面,要仔细分析各时代玉器在玉料、沁色、琢工、形制和纹饰等方面的细节特征,做到认识玉料、细辨沁色、观察琢工、把握形制和区分纹饰。
中国玉文化,至少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各自的时代风格和特征。例如,蔡庆良先生把商代至春秋一千年间各时代玉器的整体特征总结为:商代晚期“刚劲有力”;西周昭穆时期“华丽流畅”,晚期“圆转流畅”;春秋早期“舒朗平直”。玉器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给我们深入研究各时代玉器的整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提供了可能。立足考古出土的标准器,并加以细致的梳理与分析,是掌握各时代玉器整体特征的基本方法,唯此才能了解、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独有的时代特征,鉴识古玉方能做到游刃有余。
不过,各时代玉器的整体特征,往往都由不同的、简单的细节组合而成。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虎,整体呈薄片状,造型与纹饰简洁舒朗,颇有后世剪纸的视觉效果,其中,形体外轮廓的直角方折、双勾线纹饰转角处的方直刚硬等若干细节,恰恰都成为晚商“刚劲有力”风格特征的最好诠释。由此可见,鉴识每一件玉器,实际上都是对它的一番研究过程,在把握整体特征的同时,更需要留意玉器在玉料、沁色、琢工、形制和纹饰等方面的细节,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与分析,不能只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毕竟,对细节的关注程度最终将决定成败。
蒋卫东古玉品鉴11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30908/20130908142054_52994.jpg
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石器
如果以“石之美者”为标准,我国最早的玉器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峙峪遗址,出土了1件距今约2万8千年的磨制钻孔扁圆形石墨装饰品。距今约1万8千年的北京山顶洞遗址,出土的美石质装饰品更加丰富,有7颗制作精巧的白色石灰岩小石珠和1件用天然黄绿色岩浆岩小砾石制成的石坠,石珠表面还被染成红色。虽然这些装饰玉器均采用“假玉”美石制成,数量也寥若晨星,却表明我国玉器的起源有着更久远更广阔的背景。
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真玉”(闪石玉)玉器,出土在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和辽宁阜新县的查海遗址,有玉玦、玉锛形器、玉匕形器等,距今约七八千年。大英博物馆中国厅的一条过道上,精细布置着一个中国古代玉器的小型特展,也从兴隆洼-查海玉器说起。因此,我们可以将距今8千年至6千年视为中国早期玉器萌生和中华玉文化起源的阶段。但与东北地区早期玉器多为“真玉”制品不同,长江下游地区从距今8千年前的跨湖桥文化到6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都以低硬度的萤石或滑石等“假玉”为料,其中,跨湖桥遗址出土了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玉璜。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早期多采用低硬度的美石为玉料,晚期则主要以高硬度的玉髓(玛瑙)制作玉器。器型除了玦之外,还有璜、璜形坠饰、管、珠等,其中玉璜逐渐成为长江流域早期玉器中与玦并驾齐驱的代表性器类,并由横截面椭圆形的条形璜逐渐演变为横截面扁方形的桥形璜。
总览起源阶段中国各地的早期玉器,绝大多数仍采用各种美石质“假玉”为料,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质料特征,制琢工艺则主要沿用打制成形的制石技术,尽管在耳饰玦的缺口裁割等环节中已使用“以砂为介质的间接磨擦法”新工艺,但琢玉工艺尚未与制石技术中明确分化。这一阶段玉器的功能,也主要局限于佩挂在耳、颈部的实用装饰品,器型简单,光素无纹。在墓葬中,玉器的有无及其器型种类,跟墓主身份地位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不过,作为人类象征性思维的产物,玉器显然从一开始便寄托着人类情感和想象等精神内容,从而跟宗教观念、身份标签、性别划分等社会功能发生了紧密的关联。玉出于石而胜于石。
蒋卫东古玉品鉴12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30908/20130908142412_15609.jpg
在我国最早的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非玉玦莫属。玉玦,最早出现在东北地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器形相当成熟的玉玦,且都以闪石玉制成,形制主要有扁平环形玦和管式玦两种。其中,扁平环形玦不仅是兴隆洼遗址玉玦中最主要和最典型的器形,同时也是我国玉玦很长一段时期内最常见的造型,从七八千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到两千多年前的云南小松山西汉墓葬,地域纵贯南北,时间绵延五千多年。文献中所谓“如环而缺”(《国语·晋语》韦昭注)与“环之不周”(徐楷《系传》)的玦,都是指此类扁平环形玦。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扁平环形玦,形体琢制已非常规整,中孔似以钝头的砂岩质圆棒形钻具反复钻磨所成,因此中孔四周常留有坡度较宽的孔壁;玉玦的中孔直径(“好”)均大于边宽(“肉”),“肉”的横截面多呈扁椭圆形或弧边三角形。管式玦的造型则只见直管形一类。玉玦的玦口,普遍采用线锯或片锯带动解玉砂磋磨截取。这种以人力控制解玉砂运行的间接摩擦法,是我国古代制玉工艺的核心技术。
长江下游地区的早期玉玦,年代略晚于东北地区,但出土数量远比东北地区为多,其中马家浜文化玉玦就超出90件,形制可分为扁平环形玦、大孔镯形玦与管式玦三类。其中扁平环形玦的形制,有由小变大、由不圆整变为圆整、“肉”的横断面由不规则的椭圆形演变为较规整的扁方形、中孔由小变大的总体趋势;大孔镯形玦,外径一般在7~8cm,孔径5~6cm,“肉”宽仅约1cm,呈窄条状,横断面常呈较规则的六边形或近圆形;管式玦形制有直管形、中间鼓凸的腰鼓形、一端大一端小的台形等多种。
与东北地区不同,长江下游地区早期玉器的质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硬度在5度以下的滑石、萤石或叶腊石,另一类是硬度达到7度的玉髓,均为非闪石玉的美石。考古资料显示,马家浜文化晚期玉料与玉玦器型间已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如目前所见的大孔镯形玦均为玉髓质,扁平环形玦中玉髓质的也占半数以上,而形体较小的管式玦则未见有玉髓质。
马家浜文化玉玦的制琢过程较为清晰。先采用直接打击法打制出粗坯,再修治、磨制成圆饼形毛坯。扁平环形玦中孔的钻琢,多种技法并行:有以狭小燧石桯钻直接旋搅而成的;有先用燧石钻具钻出小孔,再用线锯“搜拉”而成的;有以钝头的砂岩钻具磨旋获得的。有意思的是,马家浜文化扁平环形玦的中孔大多有意偏于一侧,而玦口往往位于“肉”较宽的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