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卫东古玉品鉴4-6

(2013-08-04 16:31:58)
标签:

瓷器鉴定培训

考古与文物鉴定培训

青铜器鉴定培训

艺术品鉴定师

玉器鉴定培训

分类: 学院新闻

蒋卫东古玉品鉴4

                            ──和田玉收藏:想说爱你不容易

【金城文物培训】牧之  蒋卫东,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现推荐蒋卫东先生关于古玉品鉴的一组文章,以飨学员和古玉爱好者。

 

西汉和田玉圆雕玉熊

在盛世收藏的喧嚣中,作为中华文明特质的玉和玉器,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狂躁。被誉为闪石玉之王的和田玉,更是首当其冲。

虽然与单晶体的宝石(如钻石)相比,和田玉的颜色、结构、透明度、杂质等变化多端,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但缺乏国际通行的检测量化标准,缺乏高度透明的价格参考体系,眼下的和田玉越来越像“疯狂的石头”。

爱玉的人都知道羊脂白玉是和田玉皇冠上的明珠,也都有模模糊糊的概念:色如羊脂,质地细腻、洁净、无杂质,光泽柔嫩、温润、油性好,宛如新鲜的荔枝肉。但究竟什么样的白玉称得上羊脂玉?我们找不到统一的、量化的标准。据说,在新疆,大约一半的白玉都附有羊脂白玉的鉴定证书。若果真如此,敢问羊脂白玉有何高贵可言?

目前国内市场上,除和田玉外,销量较大的闪石玉还有产自青海、辽宁、俄罗斯、韩国的四种。这五种玉,地质成因相似,主要物理性状与化学结构相近,即便采用仪器检测,以不取样无损的方法,也很难将它们截然鉴别。但是,其他四种玉的市场价格,跟和田玉比,却似天上人间。目前以青海、俄罗斯、韩国白玉冒充羊脂白玉,牟取暴利,几乎已成为公开伎俩。尽管也有行家用肉眼观察,总结出它们在颜色、透明度、质地结构、净度、光泽、裂纹、重量等方面的一些典型特征,比如玉材内的棉絮状物,和田玉少且往往呈长条、长丝状,青海玉较多,辽宁玉较多且常有斑点,俄罗斯玉较多且常呈团状,韩国玉较多且常呈米粥状。但普通爱玉者并非行家,买玉时只能祈祷“宁愿买贵,不要买错”。此情何堪?

山料与子料,本是和田玉的产状差异,区别主要是表面棱角、玉皮的有无及其磨圆度,玉质间的优劣等次并不绝对。山料之中有玉质细腻、纯净、温润的,甚至也出羊脂白玉;子料之中不乏杂质斑驳、干涩僵裂的。然而,自明代以来,鉴玉者盲目地认定山料逊子料一等,延续至今,致使国人更加厚“子”薄“山”、迷恋子料。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几年前玉龙喀什河(白玉河)被挖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的景象?采玉者摩肩接踵,河床里布满数以千计的挖掘机,隆隆轰鸣,烟尘弥漫。如果说那时候为了获取子料,还需在河床上翻江倒海,那么眼下,一切变得更为简单快捷了,商家只要将山料打磨成圆润的卵石形,然后染色做张假皮,子料便应运而生了。

 

蒋卫东古玉品鉴5

──古人玩玉“首德次符”清之前巧色玉不多见网易微博 

 

 

 

 

 

 

 

清乾隆和田羊脂白玉子料带皮玉印

利用子料表面枣红、秋梨、芦花和黑色等多种颜色的玉皮,在玉雕时作巧色,古已有之。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两件商代玉鳖,选用墨黑色玉皮,做成鳖甲、眼和足尖,与灰白色的鳖体相映成趣。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出土的鹰、熊、辟邪等西汉动物圆雕玉器,也都留有红褐色的玉皮。辽金时期的“秋山”玉,多为山林虎鹿题材,常以红褐色的玉皮做出秋天层林尽染的巧色。不过,总体而言,清代以前,巧色玉的数量屈指可数。

明代《天工开物》记有“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值无几。”美国Bushell氏调查清末民国初期北京的琢玉之法,也提到“凡大块玉璞,先用铁锯去皮”。出身于新疆玉雕厂的刘建新大师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子料进了玉雕厂,第一道工序仍是去皮,而且“子料去了皮,(与山料的区别)神仙也难辨”。古人选玉材,“首德次符”,以“肉”(玉质)为本,以皮色为末,重本抑末。推崇的,是玉自身洁白、细腻、莹润、无瑕的“品德”,而不是色彩绚丽斑斓的皮壳之色。

但迷恋子料的今人,在“无皮非子料”的偏执中,疯狂推崇皮色。疯狂的石头源于疯狂的时尚,眼下和田玉以色为美、以皮为贵的癫狂,几乎发展到了“玉卖一张皮”的程度。于是,五花八门的染色做假皮方法充斥坊间,逐利的需要也将做假皮的技艺推进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例如,在玉件的上部,有意识地保留一小块红色玉皮,寓意“鸿(红)运当头”,十分讨巧,受到市场热捧,但这样留下的小块玉皮,真假如何,有几人能够辨识鉴别?

热心的行家不断告诫我们,买玉切忌重色轻“肉”,不要舍本求末,被皮色所迷惑。一般来说,子料质地致密、坚硬、无绺裂的地方,往往皮薄色浅;皮厚色深的地方,玉质(“肉”)往往不好。皮少“肉”多,“肉”质洁白、细腻、温润、无绺裂的,才是玉中佳品。与此同时,行家们也给出了辨别真假子料及其玉皮的破解之道:真子料表面光洁、细腻、温润,形体自然、和谐。假子料有工具打磨痕迹,棱角依稀可辨,形体不如真子料自然、和谐。

真玉皮的皮色有层次、不均匀、变化较大,色调自然。假玉皮的皮色均匀、单调无层次、色调生硬呆板不自然,在石性、瑕疵、绺裂处颜色堆积,缺少过渡色彩、光泽暗淡、没有鲜亮明快的感觉。但是,和田玉,凭什么你可以没有标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舍本求末,却要求每位普通爱玉者,在花钱买你之前,先得做足功课,把自己变成一个对你知根知底的行家?你为什么就不能像黄金一样来个24K或18K的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唉!和田玉,想说爱你,还真是不容易

 

蒋卫东古玉品鉴6

                    ──玉不琢 不成器

 

 

 

澄渊《玉作图说》第二幅“开玉图”

玉是非常坚韧的矿物,如何琢玉,我国早期文献就有许多的记载,如《诗经》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淮南子》的“马氂截玉”等等,但文以载道的宗旨和重器用、轻工艺的传统,使得上古制玉的真实细节和情景,隐藏在简约的片言只语之中,难以明了。直至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两幅精心绘制的“琢玉”图、一段“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的注解文字,才让世人初步见识了以“水凳”(高位足踏砣机)琢玉的真实情景。

比《天工开物》更翔实的描绘和解说,出自清末李澄渊的《玉作图说》。受美国大收藏家毕效普(Bishop)所托,李澄渊精心绘制下当时的制玉流程,十二幅《玉作图说》将“玉作”分为捣沙、研浆、开玉、扎碢(砣)、冲碢、磨碢、掏膛、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皮碢共十三道工序,包含了解玉砂制作、开玉解料、磋坯成形、钻孔打眼、琢纹碾花、研磨抛光等全部工艺,首次以图像的形式完整记录了传统的琢玉工具、工序和情景。

然而,明清的制玉工艺显然不能全面概括和代表我国古代制玉工艺的全貌。清末,刘大同将六朝以前的制玉,分为“以石制玉”、“周之昆吾刀”与“汉之八刀”,已意识到制玉工艺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以及工具革新与工艺演进间的内在联系。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殷墟、丁沙地、塘山、方家洲、周原等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制玉作坊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中华八千年制玉工艺的发展脉络渐趋清晰明朗。

我国制玉工艺,主要以质地坚硬的解玉砂受工具控制作磋磨运行为核心内容。从古到今,根据琢玉工具质地和类型的变化,先后可分成几个大的阶段。新石器时代为“以石攻玉”阶段,琢玉工具为非金属的自然物质,包括麻纤维等柔性有机的线锯、石片等硬性的片锯、竹管之类的管钻具。夏商至两周时期,为“以铜攻玉”阶段,随着青铜砣具的使用和成熟,玉器形制更为丰富,纹饰线条日趋宛转流畅和繁复。秦汉之后,为“以铁攻玉”阶段,铁制砣具的使用,使得琢玉迈上了新的台阶。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动机和电镀金刚砂砣盘的广泛应用,制玉工艺进入到了“电机攻玉”的新阶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