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马拉松-与五年前的自己竞技

标签:
2023上海马拉松 |
分类: 马拉松 |
说到这个标题,其实是蛮失望的,一晃5年过去了,水平还在原地踏步,居然还在为跑赢五年前的自己拼搏。当然,似乎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接触这项运动时间较长的跑者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个人身体条件,年龄,能拿出跑步的时间,生活习惯等等,决定了成绩的上限。当遇到瓶颈后,只能通过查缺补漏(找短板、抠细节),或者用更大的训练量来继续巩固提高,而且大概率提升幅度比较有限。对我个人而言,核心力量可能才是最短的那块板,我将自己和很多22X,21X的选手的数据做对照,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力量不够,导致跑步经济性太差。故当务之急是提升核心力量,从而带动跑步经济性的提升,这样才有机会突破专项速度能力不足的瓶颈。
另一点要说的是,结合前两年的经验,纯有氧备战马拉松,虽然能获取稳健的收益,受伤概率低,不易出啥差错,但对于原本有氧已经比较扎实的跑者来说,效果有限,只能保证下限,但无法PB。我需要将去年的计划稍微改一改,在依旧以有氧为核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点力量和强度训练。我们往往会喜欢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而从心理上比较排斥不擅长的事,但能力的提升却恰恰是要通过不断地触碰不舒适区来完成的。映射在跑步上,就是有氧型选手大多偏爱有氧怕跑强度,而速度型选手则多半喜欢怼间歇怕长距离。
从4月22日跑完苏河半马后,我就给自己定了半年计划,目标是在北京马拉松上有所突破,力争打开230,即使不能sub230,跑到230台也是可以满意的。其初步框架如下:
实际执行结果如下:5-9月跑量全部超过500公里,5-6月继续纯有氧堆量,先打好基础,从7月开始,以每周为一个小周期,每日跑步内容如下:
周二:文体双修合练强度课,在七宝交大农学院。课表我来定,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因天气炎热,以300-1200m间歇为主,提升最大摄氧量。第二阶段以1000-2000中长间歇为主,刺激乳酸拐点,拆成间歇形式的原因是此时依旧较热,连续跑完往往质量不高。第三阶段天气转凉,开始进行专项能力训练,主要是一些变速跑为主,模拟比赛强度为目的。
周三:放松跑16公里。
周四:有氧跑21公里,基本按照最大有氧心率,对我来说,最热的时候配速只能到425左右,天气转凉可以到400。
周五:放松跑12公里。
周六:长距离耐力跑,夏季固定30公里(文化公园7圈),有氧强度,不去触碰M和T强度。
周日:轻松16公里+核心3组。
总体看来,算是练得最系统的一个夏季,有氧比以往更扎实,但专项能力还是没能形成有效突破,可以说和以前巅峰期半斤八两。如想PB,还得天气配合,状态给力才行,230依旧难度较大,但可以试试。毕竟十月从南方去北京,有降温优势,就好比刚刚下高原的效果。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首先,北马没中签,其实,北马官方数据给到的是分区越靠前的中签率越高,我根据数据简单算了下,报名成绩310以内的A区选手,中签率高达70%,难怪身边多数人都中签了,然而我就是那30%。第二,我在十月中旬首阳了,从放开后继续严防死守了10个月,终究还是败给了狡猾的病毒。众所周知,第一次阳的影响是蛮大的,我通过对身边其他跑者的观察,发现多数人去年12月首阳后,跑步水平多数是今年2月下旬才恢复,于是我得出一个较粗糙的结论:首次感染新冠后恢复跑步水平需要2个月!
这样一想完了,北马跑不成就算了,此时离上马只剩6周了呀,除去转阴需要1周,实际只留给我5周时间来恢复身体状态和训练,实在有点难为人。怎么办?马上冷静下来,制定了个三步走的恢复策略:
第一步,阳康后前2周,通过慢跑+食补,恢复身体状况,首先要把身体养好,再谈训练。
第二步:第3周,恢复长距离跑,适当增加节奏跑,恢复体力和肌肉能力。
第三步:第4-5周,逐步恢复有氧配速,让有氧状态逐渐接近于生病前,这样或许上马还能保个下限。
实际恢复情况:
10.13-10.20跑休7天,10.21第一次恢复跑步,场地10公里用时46分48秒,已经处于最大有氧心率区间,且头晕,大腿肌肉像刚跑完马拉松一样胀痛。
于是我根据以往经验,尽可能挑中午最热最晒的时候跑,吸收紫外线,合成维生素D,可以临时增加有氧能力,降低心率。另外天气冷的时候,就去跑步机跑坡,速度可以慢,530-600即可,跑坡也是对腿部肌肉和心肺的很好刺激,我必须加快恢复进度,否则上马又要lose了。
2周后,大腿肌肉胀痛的情况明显好转,心率也逐渐恢复,于是第二周周末和拉主任跑了文化公园30k,1小时58分30秒完成,最后10k用时37分25秒,第三周的周一,本年度第一次去卢湾(也应该是唯一一次),本来带拉主任跑1h16k,但拉主任还是一如既往地爆了,6k后我自己逐渐加速到330巡航,最后10k用时35分13秒,瞬间感觉已经恢复了85%,上马重燃希望之火,可以不用去当那个99%会失败的240兔子(因为我是不相信拉主任连1h16都跑不下来,上马能跑进240)。
第三周的周三继续公园35k409配,心率148,有氧状态已经明显好转,周六继续场地10k36分15+5k17分40+2k6分52,有点累,看来专项能力还有差距。比较重要的是第四周的周六,这是最后一次检验状态的专项课(2000+2000+2000+2000)*2,2k圈速83秒,2k87秒切换,8k后是800米慢跑。第一组8k还能达标,第二组就够呛了,快组圈速基本在84-85s,慢组已经逐渐掉到88-89s,我一般是用这个慢组的速度来确定马拉松配速,照这样看,似乎也就235-236的能力,但不甘心呀,认为穿的长袖长裤且在上午跑有影响,可能不是最佳状态。第五周(比赛中)周三下午又提前下班去公园进行了最后一次16k有氧测试,穿的是OUTOPIA的上马装备,357配心率153,相比于去年的359配150心略差一丢丢,但也在合理范围内,毕竟2018年上马比赛中测试150心率配速才411。结合今年的气温会比去年低几度,于是确定了最终的比赛计划:338配速,目标是突破2018上马成绩2小时33分29秒。
周六上午和兵哥一起去浦东参加OUTOPIA的跑步拍摄,中午自己去了康莱德酒店吃自助餐,结果老司机也会犯错,鬼使神差地喝了一杯卡布奇诺,导致周六晚上只睡了1-2h。不过没事,2014年上马我就是几乎一夜没睡,靠闭目养神照样sub245了。下午入住九江路的上海大酒店,去酒店的健身房跑步机上渐快跑了2k,打了一套军体拳结束赛前所有准备活动,然而却在郁金香看到特神哈士奇他们居然赛前一天还去交大跑了个8k强度,哦不对,突然反应过来34X配对我是强度,对他们是轻松跑。

周日凌晨3点就起床,根本睡不着,干脆早点起床,充分排空(我这种有赛前综合症的一到比赛日早上就总是感觉肚子不舒服)。酒店窗口面朝西,正对世纪广场,南京路步行街在这个点依旧有人散步,举头望向夜空,恰见木星合月,明亮的天狼星闪耀在西南方向。这也说明天气预报阴天的不准确性,明明是晴空万里,后半程晒似乎难以避免。5点后用手机登录上海市气象局网站查了实时数据:10.7度,湿度78%;相对于去年的14.8度,湿度99%友好太多,所以不用想太多,照常干即可。
5点45分,我开始去酒店走廊上热身,该酒店走廊是个矩形结构,一圈接近200米,跑6圈刚刚好。又继续打了军体拳,六点一刻下楼,走路去起点,A区已经是人山人海。6点30分存好衣服,35分进去直接排队,挤到了前三排,旁边有小音,小武,杨帅,瓶子,草神等熟悉的跑友,聊聊天时间很快过去。直到唱完国歌后保安撤掉,我们A区选手得以挤进前面的3000大洋土豪区,虽然说最后看的是净成绩,但起跑被堵住的感觉是真不好受。

5秒过起跑线,算是没受到任何影响,开始手表飘,速度只能完全靠感觉,我还是比较保守,跑一个相对舒服的节奏,等看到公里牌再调整。草神本想和我一起跑338配,但几百米后他就觉得慢了,于是绝尘而去,倒是快转弯时我才追上拉主任,这让我有点诧异,他说是345配速,我是有点不信的。不管怎样,我还是觉得前面应该慢点,慢肌和心肺要逐步打开,一旦开局快了没调整过来,后面就很难跑了。
这里再提一下关于前快后慢还是前慢后快的策略问题,在起点聊天时,小武说会跟着杨帅按340配跑,但杨帅说上马后半程比较难跑,前半程应该激进点。他也是有十几年上马经验的,肯定是有道理,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前面适当控制下,前段时间和北航的长跑好手隋晗博士聊天,他提到一个观点,“把运动负荷看做一个函数,那绝对完赛时间的是这个函数对时间的积分,负荷出现得越早它所影响的时间和里程就越多越大”。我认为很形象,通俗点说,假设你完赛时间240,你前半程118后半程122,和前半程122后半程118相比,体感是不同的,前快后慢的跑法,总体累的时间会更长,对意志力考验更大,而前慢后快则要到后期才遇到疲劳,总体不适感更少,反而后程不断提速不断超人会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往往能让人有出色发挥。
回到赛道上,到了河南路,我逐渐跟不上草神那个集团,成为落单的一个,不过也早已习以为常,毕竟平时跑步我大多数时候也是单打独斗。过了明天广场后,才终于被杨帅,小武他们小分队收编,此外还有苏州跑友大力,柯峰等等。本来一直感觉这个配速有点顶,但5公里地毯用时18分01又给了我信心,因为这个节奏确实略偏快一点点,这种体感属于正常现象,毕竟我的专项能力还没完全恢复。后面慢慢调整过来一点,过了静安寺终于找到了比较舒服的节奏,这是以往每次正常发挥的上马应有的感觉。


淮海路上,小分队偶有小变速,但也在合理范围内,其实9km处突然还是感觉有点顶的,但也没办法,毕竟即使快一点,跟跑也会更轻松。10公里用时36分09秒,非常合理,和2018年跑到此处用时几乎相当。此后收编女子专业选手白丽,她曾参加过东京奥运会,今年无锡也有226的上佳表现,但似乎发挥不太稳定,武汉半程被我追上,这次更早就开始掉速,她跟着我们到了西藏南路后就再也没见着。说到西藏南路,我是想吐槽下的,这个路面是否应该翻修下了?好多地方高低不平,13公里多我差点摔一跤,拉主任也说14k差点崴脚。此时阳光开始从楼缝中直射脸上,真正的比赛从现在才正式开始。
杨帅带的小集团开始加速,手表已经到了335内,我怂了,不敢跟,后面的小集团又在我身后10米,犹犹豫豫地还是选择被后方集团收编,领头的是一位B区上来的白背心选手,手上拿着个外放音箱,和他一起跑是真热闹,像在听演唱会,这样也好,弄点音乐出来精神上还不容易疲劳。很快前面的大力也掉了下来,加入后方集团,后面追上来的汪建,盛队则去了前方集团,两个集团差距没拉开,一直在视线中。15公里用时54分17秒,配速还是非常稳。16公里后居然追上了同为OUTOPIA战队的刘富国,他实力明显高出我一大截,但不知道为啥这么快就掉了,赛后才知道是有伤。半淞园路折返后,本来还在后面傻傻跟跑的我,突然听到大力喊我走切线,对哦,我马上反应过来了,很感谢他的提醒,跑动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别多跑冤枉路。
到了苗江路,这条多年前无数个夜晚挥汗如雨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好几年没跑过,以至于都不知道铺上了红色的塑胶,毕竟找到了性价比更高的跑步场所-闵行文化公园。此时杨帅落了下来,让我也比较吃惊,杨帅是我很佩服的跑者,十几年前我跑上马半程时,他每次都是前三名,65分的水平,12年参加上海大运会,跑5000米被杨帅完虐,我才跑1900米就被他套圈了,然后看他轻松划水15分半完成,真叫一个羡慕。后来因为伤病训练少了,还是希望他能重振雄风继续领跑上海滩吧。20公里用时1小时12分23秒,配速还是337左右,估算下,按这个成绩跑完全程可以232台,这成绩是可以满意的。
到了黄浦滨江段,白背心音箱哥领着一名黑马选手加速跑到了前面,我选择跟上,后面大力等人逐渐慢了下去,我觉得要跑赢18年上马成绩,现在可不能怂,毕竟后面还有5桥2折返。半程用时1小时16分17秒,算是比较合理,也就是在半程点附近,居然捡到了掉速的龙哥,哪怕是捡到感冒的龙哥我也挺开心的,就好比考试偶尔考赢了班上的学霸一样,谁还不吃顿饺子呢?毕竟他正常实力虐我轻轻松松,就像我虐在上马展览会跑野展台写要打倒我的那位一样简单。后面直到26公里,我都是紧紧跟着这2位选手,他们节奏不错,我想跟到30k后再自由行动。

徐汇滨江段,黑马选手可能遇到极点,说调整下,示意我到前面去,此时我状态不错,也就欣然答应。27k上龙腾大桥,这座桥是12-17上马很多跑者的噩梦,阔别五年后重新见到它,也确实开始感到一丝不适。不过虽然10月阳过,但5-9月的跑量积累还是起到了效果,尽管专项速度能力有下降,但有氧能力还是基本保持住了,下桥很快就调整了过来,倒是黑马选手开始逐渐跟不上。可能是音箱哥和黑马选手认识,看黑马选手掉下去后,音箱哥就开始加速,目测325左右,这速度我完全跟不了,于是28km后开始独自行动,龙腾大道段没啥高楼,手表准确,可以不断看手表来确定自己是否掉速。
马拉松就是用头脑去跑前三分之二,用心去跑最后的三分之一,28公里正好是三分之二处,意味着后面要开始专注于跑步本身,不要受其他因素干扰。此后掉速的跑者开始逐渐增多,先是追上了盛队,快到30k处又追上了汪建,我们同跑了一段后,最终还是切换到独行模式。30公里用时1小时48分35秒,还是非常合理。
这次30k后,我吸取了18年的教训,不再提速。18年因为求胜心切,一过30就开始提速,结果到了36k就顶不住,后面跑得好辛苦。这次我决定稳住配速,先跑到35k再说。
由于25k拿了2支SIS能量胶,吃胶+喝饮料较多,胃有点不适,跑快了会反胃,好几次略减速跑几十米调整,等缓过来再加上去。32公里折返后,看到贺老师率领的老友会后援团,拿了半瓶宝矿力。由于自己胃部不争气,居然感慨补给过于充足了却喝不下,终究还是喝了一大半,以便更好地应对最后十公里的战斗。
后面这段还算跑得比较舒服,也不断听到为我加油的声音,很感谢。37公里丰谷路折返后,开始感觉大腿肌肉不适,老问题又出现了,好在离终点不远,能赶在抽筋前抵达终点就好。这最后一个折返看到小哈在我前方不远处,他也盯着我看了一会,我就知道他这次成绩是不咋地了,按他习惯赛后肯定是要感慨自己又是jog废物的一天,估计是想着再差也别被我这菜X撵上吧,赛后一问果然是。
也不知啥时候身后多出一位选手,一直跟着我,出折返后他开始领跑,由于戴着墨镜,我一直没认出是谁,后来看了好一会才发现,这不是鲁尼吗?我去,他果然C区追上来了。这也是位老战友了,还是18年的上马,我们最后携手2:33.29冲线,这次又碰到了,不会最后再来一次2:33.29携手冲线吧?那不就是18年的翻版了?事情仿佛真照着这趋势演变下去,本来我们是有个半分钟时间结余的,然而38k后,我的大腿肌肉开始出现明显反应,鲁尼喘气也比较严重,我们似乎有开始掉速的趋势。于是轮流领跑,差不多1人1公里吧。
40公里2小时25分12秒,和18年又是几乎一样,哎,无巧不成书呀。41km处,鲁尼问我,要不要再牵手冲线一次?其实我是想的,但大腿不给力,我知道他应该还有点余力冲一把,于是告知“我估计冲不动了”,他见状也就逐渐提速先行一步,我只能尽力去跟,同时也和五年前的自己赛跑,毕竟2:33.29这成绩虽不快,但也是我上马赛道纪录。
最后1公里,其实是整场比赛,每当我感到不适,我都在不断告诉自己,要珍惜每一场比赛机会,尤其是在今年分区不合理,很多高手被分在C区D区的情况下,自己凭借参加过20,22上马留在A区已是不易,无论什么时候,不要放松拼搏,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路过42公里牌看表2小时32分40多,已无心计算,直到看到拱门上的时间一秒一秒流逝……想起当年那些为某个目标拼搏到精确到秒的场景,14厦马的2:51.59(当时PB252);18厦马的2:39.58……
跑过拱门按下手表,你妹,又是2:33.29,什么鬼?

但我不信这个邪,肯定是我起跑早按了,我还是习惯按枪声成绩。不过官方时间还需要至少半小时才知道,因为上马从终点到领存衣包,需要走20多分钟!真是绝了,为啥还要让我们在八万人体育场内走一圈呢?

好在费劲千辛万苦拿到存衣包后,看到组委会发来短信,枪声2:33.30,净成绩2:33.25,比2018上马快4秒,刷新上马赛道PB。这区区四秒,谈何容易?
晚上又看到名次,男子79名,18年是42名,真的是不进则退呀!跑圈越来越卷,也越来越不适合我等佛系跑者了。这些年在如老友会,元大都,98跑,耐克黑马,趣跑,文体双修等等专业训练营、跑团的带领下,业余跑者总体水平逐年提升,当年被大家仰望的“破三”只是男人的事,现在大把女同志也开始来卷破三,一场比赛一两千破三已不再是新鲜事。现在大家都在卷220,230了,业余女选手也跑到了232这样的国际健将水平。只能长叹一声:实在卷不动呀!
转眼间上马从我跑步开始,陪伴我走过14年,见证跑圈更新换代,见证拉主任、老罗从黑发跑成白发,特维斯从长发飘飘跑成地中海小哥,李鹏老师从场地扛把子到马拉松健将,不变的只有盗匪,从一年感冒七个月到现在一周感冒七天,依旧在为守住300苦苦挣扎……
明年的上马,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还有机会参加吗?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