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马拉松小结

标签:
2022上海马拉松 |
分类: 马拉松 |
还记得十年前,我写过一篇《2012上海马拉松-严格按计划完赛》,那次是计划好跑出2小时52分,实际上也确实照这个目标执行,2小时52分26秒完成,不仅首次打开了3小时,也顺带把255一起收拾了。
而这次上马,又是完完全全按照预定计划跑出2小时36分,这个236其实是赛前就已算出的结果,虽然和PB相比慢了5分钟,但对于变数较大的马拉松来说,能跑出计算结果指示的数字,就至少算是及格了。
【赛前篇】
还记得上一次踏上马拉松的赛道,还是2021年4月10号的厦门马拉松,带着感冒,加上没系统训练,2小时40分48秒还算稳定地跑完,只是真的跑不动,即便我已经尽力了,但还是连240都没跑进。自从2019年跟腱炎后,又遭遇贫血等不利因素,水平一直就没恢复过来。2020年代的三场马拉松,2020厦马、2020上马、2021厦马分别跑出244/248/240,也就是说,我20年代还没有一场sub240的马拉松,简直菜得快赶上国足了。尽管我跑步已经变得越来越佛系,平时基本都是一个人跑,民间的大大小小比赛、活动已经几乎全部谢绝,但上马、厦马这样的情怀赛事,还是希望能够有不错的表现的。
而操场不开放,申昆路修地铁从此不能再用来跑步,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我几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场地去跑有氧。好在老友会群主盗匪在闵行文化公园弄了个组织,叫文体双修,让我知道文化公园是一个有氧训练的好地方,这才基本解决了“打基础”的问题。2021年夏天和秋天基本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首要任务是恢复有氧能力,让150心率的有氧跑重新恢复到400配甚至更快,然后结合专项训练,力争在2021上马跑出好成绩。而曾经跑强度的场所卢湾体育场也闭门谢客,专项训练无法展开。此时跑圈前辈王子老师告知元大都在上海开了分部,每周三晚上在万体副场包场,于是我在2021国庆节后开始参加元大都的合练,这里有很多优秀跑者,大家可以相互带一带。短短几周后,我感觉专项能力已经回来了,甚至有超越2019年3月巅峰时期的迹象,比如场地80秒的圈速感觉很舒服,2000*6的训练最后一组能跑出6分26秒等等。之后的老友会万米精英赛,也跑出了33分41秒的PB,这让我首次将目标锁定在230。只是事不如人愿,2021上海马拉松取消了,随后2022厦门马拉松也延期,造成空有一身武艺却无从施展的状态。此后尽管易居弄了个在赛车场的马拉松测试,但毕竟不是正式比赛,动力不足,眼看着自己状态不行跟不上侯博士他们,选择了在31公里多的地方退赛。这次退赛也给我提了个醒,想跑进230并不是那么容易,或许之前的万米pb本应该在2019年3月就该跑出来(只是当时没有测试而已),我的真实水平可能也就和当时差不多,充其量跑个231-232而已。如果能力上没有本质的提升,是很难有所突破的。
此后见没比赛,又佛系跑了一段时间,准备过年后重新开练,希望22年4月有厦门马拉松,我知道4月的厦马不可能跑得好,但跑个240内的成绩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然而,从3月开始,被整整关在家3个月,且厦门马拉松再度延期。我还算是比较幸福的,家里有跑步机有骑行台,虽然效果不好,但还能勉强维持体能,这时候要实名羡慕有证出行的小哈了,看着他骑着车满大街乱跑,我等只有羡慕的份,都快忘记外面的世界是啥样子的了。
5月10号那天,小区迎来第一次放风,街道给了每户1人4小时的出门购物时间,这难得的外出时间,估计跑者都用来出去跑步了,我也不例外,趁着街上人少,赶紧干了25k415配,没带水,渴死,心率也高,但舍不得回去呀,进了小区就出不来了。这次跑完也让我意识到,跑步机训练无法取代路跑训练,其效果最多只能打七折,用到的肌肉还是有区别的,如有机会出门,还是要多进行路跑,这样才能尽快恢复状态。
就这样,小区从4天放一次风,到2天放次风,再到6月终于正式解封,可以出门自由撒欢了,此时哪怕原来看不上的路(觉得路况不好),也恨不得把它们跑个遍。然而跑有氧的主场“闵行文化公园”仅仅上午8点-下午5点开放,下班后还是进不去。为了跑步,排除万难,每周二约了拉主任跑滨江,基本24公里415左右配速,初夏的天气异常闷热,跑得并不轻松,而只能每天在家原地颠2小时的拉主任更是吃不下长距离,有次我们跑35公里(徐浦大桥-外白渡桥折返),即使是440-450的配速,他也能在外马路扑街,踉踉跄跄磨到苗江路扫个单车回去了。我们这样的状态,如果跑马拉松,估计是死翘翘。而当时,本年度的上海一哥特维斯跑得也是相当挣扎,郁金香上看着他的心率,泯然众人矣。于是和拉主任开玩笑,你赶紧约特维斯跑一个,趁现在把他拉爆,再过半个月你就跑不过他了……
当然,毕竟滨江对我来说路途遥远,如果有机会去文化公园跑步,那当然还是要去的,于是想了各种手段晚上混进公园,比如和保安说有东西落在里面了要进去拿,和兵哥三哥晨哥一起翻墙等等。好在文化公园7月15号那天终于恢复正常开放时间,这也意味着我的训练可以恢复正常。
今年夏天出了奇的热,经常出现有氧跑心率爆表的情况,配速一降再降,最热的时候,甚至430-440配速心率慢慢都能超过150。这样跑虽然难受,但只要坚持下去,一旦降温,有氧能力将会迅速回归,毕竟早有人云“长三角的夏天就是免费的高原训练”。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到了8月底冷空气来临后,150心率就回归到4分05左右配速。9月10号以纯有氧备战的方式参加了文化公园的半马测试赛,1小时17分45秒完成,考虑到气温24度,湿度82%,预估目前状态跑全程的话应该可以跑到2小时35分左右(前提是天气理想)。之后报名了11月6号的长沙马拉松,打算用稍稍放水的方式跑个236,然后11月27号全力以赴跑一个,力争重返一级,两场情怀赛事上马和厦马都极有可能是这一天,哪个能办跑哪个。
此时原计划9月继续纯有氧,到了国庆节后开始进行专项训练,增加节奏跑、变速跑等乳酸阈值附近的跑步。但国庆节后却莫名得了荨麻疹,紧接着又感冒,导致强度训练的计划再度搁浅(唯一一次强度是有天在文化公园计划26k有氧,碰到兵哥三哥等,于是跟他们一起跑3.2*5的计划,实际上前面4组都只是节奏跑而已,只有最后一组才是用力干的)。我现在相比于几年前,在训练这块保守了很多,宁可少练不多练,状态不好坚决不跑强度,在赛前几周进行3-4次适度的强度刺激已足够完成备战,尽可能地减小疲劳、受伤的可能。当然,这种练法可以保证下限,有氧相对扎实,但在跑步经济性这块,如非天赋异禀,则可能有欠缺,突破上限也不容易。
此后,长沙、无锡等热身赛事相继取消,但北京马拉松的成功举办,给了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很大的信心。而本次由于上马、厦马在同一天,换了平时,我大概率会舍弃上马,毕竟在我心目中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那厦马就是10分,上马是9.9分,剩下的无锡、北京这些大概是7-8分。但这次情况不同,去厦门的代价实在太大,不仅要舍弃上马(19年已经弃赛过一次,再弃赛担心下一届可能报不上名),还要提前三天去三天三检(太折腾),另外还要冒着回来后被隔离的风险。故最终还是选择跑上马,毕竟还有一个原因:我已经3年没好好跑过一次上马了,19年弃赛,20年因贫血当兔子,21年取消,上一次认真比上马还是18年。
在上马报名后,接下来就是“能跑多少”的问题。第一次去卢湾干变速(2000+2000)*4,快组基本83-84s圈速,慢组87-88s圈速,基本接近于2018年备战的状态。而11月15号那次和野书记的16k跑出55分27秒,更是让我确认了当前的实力,那就是比2019年3月巅峰时期还是稍弱一点(那次金鸡湖半马327配,最后3k能跑到3分20秒配,本次最后320配只能撑1公里就要掉速,预估半马113出头的水平),如天气理想,真实水平大概率会在2小时33分上下,最快不超过2小时32分。
当然,最终能跑多少,还得看天气,有些跑友定好目标,无论什么天气就照着预定目标强行干,虽精神可嘉,但马拉松这项运动即便是精神属性拉满也并不能改变客观事实。如遇天气不理想的情况,该认怂还得认怂,除非是那种平时跑量大,有氧能力强,耐热的选手,比如侯博士、云南牛人这种,包括现在的特维斯、大宋也有这个趋势。
本次赛前预报天气并不理想,寒潮来临之前,暖湿气流强盛,气温总体偏高,湿度偏大。其实湿度的影响比温度更大,这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我比对了下2018年上马跑出233后一个多月,厦门马拉松跑出237(气温15度,湿度90%,风大),而本次的气温湿度可能相比于19厦马会更高一点,故可以在237的基础上+1分钟,而上马赛道难度低于厦马,减一分钟,再考虑到厦马时我中间有一段变速,总体速度控制并不理想,故上马可以再减一分钟(以上基于如今水平和2018上马时相当的基础上——即天气理想状态应跑出233),于是初步预计完赛时间为2小时36分。又考虑到2019年跟腱炎后,我三场马拉松分别244/248/240,刚好呈等差数列,很多时候事情就是很巧合,这次没准延续等差数列的趋势呢,那么就是236了。于是11月21日那天,我给拉主任留言,认为本次上马跑出236的概率已经非常高了。当然如果状态好,有合适的集团跟一跟,也不排除跑到235内的可能。
很快就来到了11月26日,赛前一天,不禁感慨此时我已经1年7个月没有站在过马拉松的起跑线上,早已经憋坏了,明天尽管天气条件不理想,但依旧可以按照预定计划跑出力所能及的成绩即可,顺便享受这一年一度(对我来说是两年一度)的节日。那天下午2点多意外看到隔壁楼有大白带着采样管进去,顿感不妙,不管会不会有问题,先逃出去再说,立马下单定了起点附近的westin,收拾东西跑路。

【赛中篇】
27号凌晨2点半就没睡着,一直躺着闭目养神,并延续自己提前三个半小时起床的习惯,3点半起来洗漱,并打开电视。4点开始一边吃早饭一边看阿根廷VS墨西哥下半场。又看了下气象局官网的数据:气温14.6度,湿度98%。
大约5点35左右开始下楼热身,慢跑了1公里多点,回酒店拉伸,排空,到6点15分再下楼去检录。这次A区人不多,大约也就1000来人,得以六点三刻去排队仍然能站前三排。正好碰到玉林,他由于今年跑得少,一个月只有两三百,故目标定235-240,那正好可以一起,就按235跑吧,我想。
起跑后,我按照比较舒服的节奏前行,没跑100米就发现裤子兜里装的3支康比特甩来甩去难受,于是抽出一支拿在手上,计划12.5k吃掉,然后17.5-20k吃第二支。赛前专门研究了路线图,25km处有官方提供的能量胶,我可以半路补充弹药。而自己携带的第三支胶,则可留到关键时候派上用场。这次上马由于湿度太大,必然会出现流汗厉害、消耗大的情况,需要尽可能地借助补给和组委会提供的海绵降温,来达到延缓疲劳的目的。
第一公里用时3分44秒9,根据路牌显示似乎没问题,可能是我慢了。确实可能由于天气原因,跑得并不兴奋。此时基本和玉林并排前行,右转到人民路慢慢追上兵哥三哥,于是结伴而行,直到河南路上与几名阿迪战队的,nike黑马的选手形成一个十几人的集团,排成两列纵队行进。跑了不久发觉配速差不多在3分41秒左右,正合我意,那就先跟着再说。其实赛前我是想看看能否跟上女子第二集团的,但出发后她们就跑在老前面了,我实在不敢追。不过碰到了这样一个235集团也不错,在跑动的过程中,前排的几名阿迪选手和一名黑马选手不断轮换领跑,节奏不错,我这个三年多没进过240的小菜鸟只敢跟在队伍的中后段,默默享受着前方各位大佬给我破风。
5公里用时约18分30秒,配速342,预计完赛时间在2小时36分左右,很理想。随后兵哥三哥逐渐慢了下去,但元大都B组前队长盛涛涛上来了,队伍在增员和减员中不断变化,人数始终可观。10公里用时约36分50秒,依旧稳健。随后收编前方掉速的三名女选手杨花,潘红,次仁措姆。
到西藏南路依旧是保持这个阵势,以至于没啥可回忆的。由于不断取海绵擦拭降温,到苗江路我的鞋子就已湿透,而且不知道为啥这么湿哒哒的天气,赛道地面还全洒过水,跑起来水花能溅老高。
穿过南浦大桥,进入外马路的折返路段,最先看到的是特维斯,跟在张德顺后面,特维斯这家伙,太老练了,哦不,是老奸巨猾,让女生给自己破风,亏五星体育还解说特维斯是女一的配速员呢。然后依次见到小强,侯博士,大宋,pcgodman等人,没注意到野书记和龙哥。
20公里折返点左右,前方领跑的陈光凯和盛队开始加速,我和玉林跟上,其他人慢慢被拉开一小段,这时候被拉开,一般是很难追上来了。此后变成了四人小分队,我还是缩在后面,毕竟另外三人上届上马分别跑了231,231,235,我248,你们实力高出我一截,我认怂还不行吗?半程用时1小时17分15左右吧,感觉这个半程点是不是有点靠前?前面一直是按235XX跑的,这下怎么就234了?
跑出黄浦滨江,来到龙华东路,再左转进入富润路,右转进入江滨路,此时已到25km处,这时候我开始有点蠢蠢欲动,开始经常性地在走切线的过程中,适当领跑一小段,等过了弯道慢慢怂回去。28km进入瑞宁路时,盛队逐渐开始跟不上了,陈光凯估计也累了,示意我上去领跑。其实这个时候我还不太有把握,犹犹豫豫地还是上去了,人家都领了这么久了,我再怂实在有点不好意思。而后玉林也跟了上来,我们俩轮流领,配速基本还能稳住,30km用时1小时50分35秒左右,差不多还是341的平均配速,预计完赛时间还是2小时35分多。
按照往年节奏,一过30km,我就要开始提速决战了,但这次似乎缺乏足够的动力和信心,毕竟又不能刷pb,我不想把自己跑得太痛苦。补给站后,我看他俩有掉速的趋势,意识到此时我必须把节奏带起来了,30k往往是个转折点,30-35k这五公里跑得好,一般结果不会太差,这5公里要是掉了,一般结果不会太好。
我重新把节奏拉回340,云锦路上也不断听到路边有人喊我,但我必须专注于跑步,实在无法进行太多回应。31k追上龙华一哥pcgodman,他似乎岔气了,没能跟紧我们。之后没多久玉林和陈光凯也相继开始慢慢落在后面,看来这个潮湿的天气还是影响蛮大的。最后10公里又是一个人的战斗,上马偏偏这几年在最困难的一段设置6座桥折返,不知道是有何用意?
这10公里必须从开始阶段就要做好心理建设,六连桥+折返,就像间歇跑和变速跑一般,不断地冲击着已经居高不下的心率和疲劳的肌肉。30-33k这3k还能11分整完成(平均340),但再后面一上桥,稍不留神就发现配速掉了几秒。33-34k处接过如风的一杯红牛,似乎效果不明显,尽管我这次严格执行了几乎1.5倍于往年的补给计划,且前面已降低目标配速进行,但高湿度带来的高消耗、导致我依旧无法做到后程提速。自从19年伤后,4场马拉松我还没有一场做到负分割完成,后半程总是要比前半程慢上1、2分钟。当然还有个原因,我不知是力量问题还是跑姿问题,好像一直不太适应碳板鞋,每次跑强度到后面都会导致大腿肌肉疲劳疼痛(其实是轻微撕裂),而且会影响到赛后的几天。这也导致我近些年除了19年无锡外,没有一次跑出负分割,因为后面大腿肌肉的不适会被迫降速。即使是19年无锡那次后面也遭遇到大腿不适的问题,但那时候追求成绩比较执着,铁了心要破232,后面自然也顶下来了。而现在佛系多了,跑得好固然可喜,跑不好我也无所谓,参加马拉松纯粹就是为了个情怀了,到后面自然也不太会拼,至少我一直没有像很多跑友一样后半程戴上痛苦面具。
36k上第三座最大的桥时,听到对面小哈高声呼喊,他因为某些原因被取消了名额,这次特意来到徐浦大桥折返点附近来给我们加油。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还在路边陪我跑了一段,真够兄弟的,后来得知他之前已经陪特维斯跑过一段了,还一边跑一边拍视频,如此有实力的啦啦队可遇不可求。如果他能上场,我的名次又要往后退一名了。
折返后又碰到卢明,这位已报上名的A10019号选手居然选择了弃赛,在路边当观众,怪不得起点没看到他。跟他击了个掌,结果他掌力无边,不知是否得到了铁掌帮帮主裘千仞的真传,差点把我这个体重刚刚过百的瘦子打得在赛道上逆行。他最好待会再给猴子来一掌,让猴子破不了三,可惜猴子现在胖了,身材快由猴哥变成二师兄了,要一巴掌拍倒在龙腾大道上,估计还得如来神掌才行。
话说没多久还真碰到猴子了,其实先是拉主任对我吼了一嗓子,说了句我没听清的话,跑不进多少要干啥?反正我肯定能跑到你说的那个成绩。然后就是猴子,悄咪咪地跟在拉主任身后,朝着我一边嘚瑟一边喊“看我厉害吧,破三了吧!”然后41k一个加速就把拉主任过了。再后面是看到老罗,老罗还是很给力的,喊了句“太慢了,跑快点。”嗯,确实是太慢了,抬表一看配速始终在345-350之间跳。盘算了下,估计最后成绩是236打头了,235XX已经渐渐远去,也能接受吧,赛前不就是预计236的吗?其实如果最后这10k能有个人PK下,相互带一带,跑到235打头肯定是没问题的,自己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真的很容易懈怠。如果是平路还好,过桥时往往自己
觉得配速没变,一看表却发现慢了几秒。这时候如果不能加一把劲顶上去,后续就会延续掉速后的配速进行了,这也造成了不知不觉中,预计完赛时间从235变成了236。
40公里用时2小时28分出头,236已经板上钉钉,于是在进行了最后一次饮料补给后,后面跑得就很放松了,享受这难得的跑马机会的最后2公里。41公里后进入龙文路,后方传来由远及近的脚步声,一回头发现一名B区选手追了上来,互道了加油。其实我没太弄明白如此有实力的选手为啥会分在B区?还有很多有实力的选手甚至被分在D区和E区,在起跑阶段甚至赛事的前半段,一定是饱尝辛酸。
之后的冲线也是非常平淡,没有任何庆祝动作,也没有任何表情,和十年前在这条赛道上举着百度贴吧的小旗子振臂欢呼庆祝突破255形成鲜明对比,如今对我来说,岁月磨平了棱角,已没有当年的激情,只是完成了又一个42.195km而已。
终点碰到已经完赛的野人,龙哥,侯博士,小强,大宋等等,还有受邀在终点线迎接跑者的元大都张总,有达成目标喜上眉梢的,也有半路跑崩垂头丧气的,无论结果如何,在这特殊的时期能有这样一场跑步盛宴,就已值得庆幸。每位跑者成绩不同,参赛目的不同,但起点和终点都只有一个,各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