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体会
(2019-12-17 16:36: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心得体会 |
培训体会
黄家屯中心小学王云
这次培训,我想我们每一位学员都有不同的收获,且收获很多。两天的“名师聚焦”,让我刻骨铭心,也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个人而言,参加了这次培训,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在与名师们近距离接触,面对面聆听精彩讲座的过程中,我很开心,很感动,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里我衷心感谢领导们给我提供的这次学习的机会,更感谢各位名师们分享精彩课堂和讲座。
充实而又紧张的两天中,从窦桂梅老师,张龙老师到徐俊老师,金磊老师;从余松健老师到黄吉鸿老师。他们那股认真,执着,敬业的态度和较高深度的讲解,剖析,每一堂课,每一个讲座,都让我有所感动和认知,且有着更多不可言语表达的收获。以下是这次培训中的几点体会。
一、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提高了理论水平。
教学十几年来,我是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浅显的理论知识,但既不够丰富,也不够系统,通过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授,感觉豁然开朗,许多问题找到了切入点。比如窦桂梅老师的“学科+的思维。”一堂全学科阅读《来喝水吧》中,窦老师结合三年级孩子们刚刚学过的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中出现的小动物为切入点,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大动物。巧妙地将一整本书拆分成十张动物卡片,一整本书就这样被拆开了。孩子们通过发现卡片上的动物和发现了隐藏的知识,出色的完成了学习单,这也就是相当于写作,又用排序的方式将一至十张卡片重新排列。最后又合成整本书。从拆书、猜动物、创作书到合书的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深切的体会到卡片中藏着文字的味道,藏着文字的魅力也藏着联系,藏着变化,从虚拟的空间走向了真实空间。窦老师的《成志教育,教育一生》的精彩讲座中,关注正在成长的熊孩子,基于儿童本位。一堂课的背后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挑战课前的功夫,课前十年功,课上一分钟。
于松建老师的《在柏林》教学中,向我们阐述既要学生认识文体单元又不能讲文体。要有单元意识,发现单元痕迹。如:用已学过的《桥》去迁移知识,用《桥》联系勾勒《在柏林》,这堂课中共出现了两次勾勒:一是情节梳理,二是由单篇走向多篇。这样有前后联系的一节课就有了很多次的回眸。其次,注重资源整合,读者的情感线与文本的情节线合二为一。
二、案例的分析,警醒了自我
于松建老师给我们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备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评价,又如何处理答错的现象,以及调控课堂,面对终极结答案时的冷场,一个个鲜活的,课堂中常出现的,非常接地气的案例,把这些我们在课堂中经常遇到又不能更好地解决的问题,为我们讲述的淋漓尽致。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警醒了自我,找到了方向。让我明白面对课堂中的生成时一定要留住它,其次要放大它,最后要将生成的精彩进行转化和运用,转化成自己教案中的那段话,让群众与群众们交流起来,学生们真正的进入到情境学习。在没有情境中的教学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教语文。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
黄吉鸿老师的《功在文本细读》更是在风趣幽默的言辞中,讲解了《西游记》中蕴含的教育密码,通过对《水浒传》中武松这个人物的文本细读的案例,真真实实的让我们看到了文本细读需要下功夫。记得黄老师提到作为一名老师需要大量阅读,书本堆起名师,书本阅读堆起名师层次,阅读量决定名师课堂质量。
这次培训中, 无论是讲解、师生互动还是课后讲座,两天的所见所闻都让我从每个角度获得了知识。今后,我将尽自己所能摄取到、领悟到的知识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不断更新,不断超越,不断成长,使自己进步,让学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