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2024-12-23 16:51:32)
       《我的前半生》这个书名是早已知晓的,简直可以用如雷贯耳来形容,仅知道作者是末代皇帝溥仪,至于里面写了什么,有什么内容那完全是一头雾水的,直至最近去企业工作,无意中看到书架上有一本《我的前半生》的书,心里不由得一阵跳动,准确的说是激动、心动,借着周边无人之际(这是个公共的书架,根本也没人去管理),偷偷塞入怀中,悄悄带上了汽车,心想读书人“窃书不算偷”吧,想必它的主人会理解,我自己的良心上也说的过去,好受一些。
        这是很厚的一本书,里面密密麻麻的字,刚开始看不仅有些心脨,而且觉得肯定鼓噪无味,难以坚持下去的,不料想,打开没看几页便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好看、那是相当的好看,至于怎么个好看法呢?大概就是真诚,里面写的相当的真诚而又具体,从推翻满清统治,到发布逊位诏书,然后到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以及出走天津张园,至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到前往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然后被苏联拘禁在俄罗斯,最后到遣返回国内,接受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造历程,可谓是万般曲折、备受磨难,从目空一切的封建君主,到沦为一介平民的囚犯的过程,作者始终以第一人称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到最后的大彻大悟,决定彻底改造自己,争取做一个全新的“人”,笔调凄婉曲折,令人同情之余,也扼腕叹息。其描述的虽然是其本人的“上半生”,其实也就是这个国家的磨难、血泪史。
        影响比较深刻的片段有:在军阀统治时期,溥仪作为一个逊帝,依然在紫禁城中有着自己的小天地,维持着清王朝的小朝廷生活,不仅日常生活起居与满清时期完全一致,连生活开销也都是大肆挥霍的,一年几百万两银子如流水般花销殆尽,这不仅让人联想起民间百姓的民不聊生和食不果腹,如此小朝廷不亡何待?还有就是溥仪对其外语老师庄世端的信任和器重,在庄的教育之下,开拓了年轻皇帝溥仪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也让他对西洋的一切盲目崇拜、效仿了起来!西装、领带,以至于自行车都成了年轻皇帝的时髦品,满清官褂、长辫子成了迂腐、陈旧、保守的象征,他想进行一系列的革新,但最终都无果而终,败下阵来。
         还有就是溥仪与各路军阀的较量中,屡屡上当受骗的历程,比如张勋复辟,溥仪完全把他当成忠臣来看待,结果呢?复辟没几天就成了天下人的笑柄,张勋自己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还有袁世凯、段祺瑞之徒,都是见利忘义之徒,拿清王朝当猴子来甩弄,溥仪成了各路野心家、军阀的遮羞布而已,钱财散尽,人心尽失,落魄的溥仪只能将重建清帝国的希望寄托于外人身上,准确而言是日本帝国的身上。
       日本军国主义者确实也是对清流亡政府、包括逊帝溥仪自己极尽谄媚、奉承之能事,以保护为名,将其带离北京,来到了日本在天津的租界---张园圈养了起来, 那一套皇宫内的虚无的仪式极大的满足了溥仪的虚荣心,令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愈发依赖、依靠日本人的所谓保护,完全脱离民族革命的进程,成了名副其实的日本人的玩偶和傀儡,以至于心甘情愿成了日本所谓“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和爪牙。
         从被收入苏联的管教所,到回到新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历程中,溥仪从心如死灰、一心求死,到豁然开朗、积极自我改造,确实是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心路历程,尤其让人动容的是,原本是一国至尊的皇帝的溥仪,进收容所后生活自理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比如像叠被子、洗衣服等等的生活细节,他完全是一张白纸,干的既慢又笨拙,成了管理所里众人嘲笑的对象,他简直无地自容且自卑到了极点,“一无所有”是他一开始的自我定位,但经历漫长的学习、适应后,他成了干体力的一把好手,赢得了管理方和同伴的认可,也意外增强了体质和信心,到最后外出参观新中国的变化和进步后,他思想已经彻底脱胎换骨,成了“自我改造”、“从新做人”的积极分子,最后被国家予以特赦,成了新社会的一个自由人。
         细节描述的好,好就好在真实、可信,而且自我刻画、反思入木三分,这是溥仪的自传,其实也是半部中国近代史。读史让人明理,读史让人进步,大概也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