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太少是导致消费乱象频出的深层次问题
(2023-01-29 13:45:45)
近日在广西北海,有游客称被一出租车司机带去饭店用餐被宰,点了油螺辣炒、龙顶清蒸、马蹄、贵妃辣炒4个菜,花费高达1500元。经工商部门介入调查称,该店海鲜池内的海鲜产品全部明码标价,消费者所点的四道海鲜在点菜单上的价格与海鲜池标注价格一致,且店内标注有消费提示。与北海海产品市场当日价格比对,该店四类海鲜产品经加工、烹饪后的价格在合理区间。(1月28日 新民周刊)
无独有偶,在三亚、在云南同样有不少游客在网上发帖称:三菜一汤的菜品被收取上千元的餐费,花费二千多元入住的酒店竟然设施老旧,连洗浴热水都难以保证。各种的吐槽、投诉在网络上屡见不鲜,这不仅仅是此次春节长假的特例,几乎成了每次小长假后都要上演的例行节目,旅游体验差,欺诈、宰客行为屡见不鲜,置市场监管部门于重压之下,而对游客、旅游目的地而言,利益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和损害。
实际上,游客的吐槽与投诉往往会给一些景区带去负面的影响,毕竟好口碑才会带来好客源,滚滚的人流才会带去滚滚的财源。但前提是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体验,而公平、公正、透明的消费环境是重要“软环境”,动辄搞大幅涨价,做一锤子买卖“狠捞一把”的行为,不仅是一种短视行为,从长远来看,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一些商户、甚至的景区何以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呢?
客观上说,无论是景区,还是景区周边的商户,这几年过的实在是不容易的,三年疫情导致多少旅游从业者“从头再来”,也让很多商家“关门大吉”,能咬牙支撑到今天的,都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或者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终于盼来了疫情的“乙类乙管”后的小长假,部分商户“趁机挣回点”的心态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肩上背负着“房租”“管理费”“人力成本”等多重压力,小长假就那么几天,能就高当然不会就底,能价贵当然不肯便宜,这大概也是他们的现实困境吧。
对于强买强卖、坐地起价等旅游经营违法行为,游客当然得及时投诉举报,市场监管部门也该重拳出击,但究其根源,依笔者愚见,根子上还是出在假期不足、集中出游所导致的。试想一下,如果春节假期从7天延长到15天,游客自然不会在几天内一窝蜂都济入景区,客人分散出游不仅能提升旅游体验,其实也给了相关景区和商户一些强化管理、提升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好的服务如何留住游客,没有好的口碑如何引来更多的游客,这其实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道理,只是迫于现实的无奈罢了。
北海景区商户四个菜要收取1500元,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确实是难以接受,这不是宰客是什么?但站在商家的角度看,有明码标价、有消费提示,太贵你可以不点嘛!何以吃完却变脸呢?从市场监管部门的通报看,如此价高的店家绝非仅此一家,调价、涨价几乎成了长假里各大景区商户的心照不宣的默契,何以如此呢?还不是假期太少,过了此村无此店呀,不乘机“捞一把”如何生存、牟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扩大内需是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内需之中,相较于投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内生动力。旅游消费则是当下居民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为此,如何科学规划假期,让更多民众走出去,花起来,无疑是扩大消费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
稿源:https://news.ifeng.com/c/8MwnmSKTH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