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北京梨园行的自挑班儿》

标签:
历史文化娱乐 |
《京剧在北京的往事回眸》
——北京梨园行的自挑班儿
文林:
那北京梨园行的自挑班儿是什么时候最成功呢?
张卫东:
自挑班儿是演员很有名,自己挑,这种自挑班原来也是有的,但是不太多,真正的自挑班应该是在晚清以来,特别是民国年间的这几十年当中,自挑班的特别多。
文林:为什比较多?
张卫东:
晚清以来自挑班最成功的就是谭鑫培的戏班,因为他最有名可以有很多观众支持。挑班儿,得有条件,演员得有知名度,你的名字说出去能上八百座,你有资格挑班儿,你的名字贴出去没人来,那就完啦……
文林:
再有一个如果你的威望不够,你也吸引不来其他的角和你配戏是吗?
张卫东:
所以说自挑班往往都是演员在科班里很红了,有一部分固定的观众了,再出来挑班儿。还有一种是先给名演员挎刀,所谓挎刀就是合作,合作得差不多了,羽翼丰满了自己挑班儿。
当然,在民国的初年,还有日伪时代,有一些女演员,长得很漂亮,学戏学得也不太多,交际比较广泛,新闻媒体呀,各种有钱人都跟她有交往,那么也挑班儿,这叫“众月捧星”。这个女演员长得姿色好,嗓音好,又学会几出戏,然后投靠一个比较有钱的朋友,由这个朋友出面,然后就有人给她组班儿,请的都是非常知名的配演,还有一些挎刀角色以及硬二路,就是当时所谓的四大金刚,金、马、张、赵,就是唱小生的金仲仁、唱丑角的马富禄、唱老生的张春彦、唱旦角的赵桐珊,赵桐珊就是芙蓉草;请这些特别好的二牌名演员,来辅佐小演员。
这种事情往往都是昙花一现,当然也有捧出来的,这有点像我们现在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的感觉,拍一部新戏想推一个好的小演员,然后让很多有名的演员来带着。
文林:但是性质不一样。
张卫东:
那个时候演员是为了吃饭,所以有一些很有名的演员,像马富禄专门傍女角,要挣钱就傍着你演。
文林:
您说漂亮的那些女演员,自己也真得有唱功,也得有功夫才行。
张老师:
有的演员还是有一些水平。
文林:
您说那些所谓过硬的二路,他们有什么号召力呀?
张卫东:
他们也有上座的号召力,有些观众专听这二路去了,这几位挎刀的演员一贴出来,就能多上三成座。
文林:
实际上人家是为这些人去了。
张卫东:
那么,这个女演员后边有人支持,然后也不怕赔钱,唱两年戏一红了,也许就靠上一个军阀,或是靠上一个做官的,嫁个有钱的主儿。
文林:
在旧社会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张卫东:
现在也是一样……
(2008年3月28日中午文林与张卫东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的播音文字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