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卫东
张卫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63
  • 关注人气:1,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卫东《北京梨园行戏班的称谓》

(2018-02-24 20:50:22)
标签:

历史

文化

娱乐

《京剧在北京的往事回眸》

——北京梨园行戏班的称谓

文林:

上次您说到的徽班进京之后,京剧就逐渐慢慢形成了,有很多戏曲演出团体,在北京落脚的地方都在南城。 

张卫东:

多在城南的会馆,还有韩家潭、百顺胡同、虎坊桥一带、西草场一带。 

文林:

对,今天您就重点给我们说说这些演出团体。



张卫东:

我们主要讲这些,暂时不说什么流派、艺术特征,主要讲北京梨园行一些民俗类的俗规。清代的光绪年间,皮黄班在北京就站住脚跟了,那个时候这些表演团体,都统称为“班”。这个“班”在北京不念班,应该念“班儿”。

        

                                http://s13/mw690/003dJzb5zy7iqRj8ns8fc&690
                                                清代末年的戏班演戏状貌

 文林:

加个儿话音。

张卫东:

就是现在俗称的“戏班儿”,戏班儿这个词儿在日本占据北京的时期,他们也知道这个名,因为念不好儿化音,就叫“戏巴夷”,“戏巴夷”就是唱戏的,他们也有个日本的江湖规矩,就是你要是带着行头、道具坐火车,有胡子、有刀枪靶子砌末儿什么的,日本兵要是一盘问,你说:“我们是——戏巴夷!”他们就会放你过去了,在他们国家对江湖艺人也是如此照顾。

文林:

那可能很多我们的抗战人人士化妆成这样呢?

张卫东:

是呀!据说有不少人都通过这个跟着戏班走的途径,奔张家口,然后奔革命圣地延安。戏班的字,远在宋朝就有了,那时候的演出团体就以班命名,这个班当时有记载说叫“云韶班”。明清的时候,北京的戏班很多都是昆曲、弋腔,弋腔就是高腔班。 

文林:

也叫班。

张卫东:

对!最著名的有乾隆年间的宝和班,嘉庆年间的金玉班、霓翠班,高腔班最著名的是吉庆班、翠庆班、义庆班,这些班一般的构制,俗话说:“够不够三十六!”就是得有三十六个人的编制才能成班。

文林:

才够搭起一个架子来。

张卫东:

对!但当时的这个戏班跟现在不太一样,它是流动的演出,它是自由职业者,一个人可以在好几个班里工作,就是兼职,某一个主角久占某一个班的情况。 

文林:

然后有赶场的。

张卫东:

所以说虽然是“够不够三十六”,但是实际上北京就维持这么个千余人的演艺团圈子。 

文林:

这些人都是流动的。

张卫东:

是流动的,大戏班可能很多,主演就是那么几位,底包人员都是互相流动的。

文林:分散组合的规模演出。

2008年3月28日中午文林与张卫东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的播音文字整理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