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卫东
张卫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3,508
  • 关注人气:1,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卫东《北京梨园的行会的变迁》

(2018-02-24 23:11:42)
标签:

历史

文化

娱乐

《京剧在北京的往事回眸》

——北京梨园的行会的变迁

文林:

北京戏班主要人群也是随着时代交替变化的吧?

 

张卫东:

在舞台上真正让徽班形成整个统治位置,应该是在光绪初年以来。在同治末年以后,北京著名的戏班在这个历史时期都有记录。不过,有些历史典籍上,包括现在京剧历史上写的一些资料还欠妥,因为他们是根据当时的一些小说、笔记,直接拿来就作为直接的史料来说明,说乾隆年或者是嘉庆年以后,北京就都是徽班的天下了,就都是唱皮黄的戏班了,这是很不准确的研究理论。根据一些准确的史料记载,以内廷昇平署资料看,在光绪初年的时候,北京有二十七个戏班,纯粹的昆曲班还占五、六个,昆弋合流的戏班也有几个,梆子班有四、五个,皮黄班当时没有剧种的名称,大概也就是五、六个。这样来讲它只占三分之一,还不是完全被京剧戏班统治。后来,到了光绪末年,才渐渐地由皮黄班统治了整个的北京。

当然,这里边有夹杂了一些秦腔班,也就是梆子班。不过名字还叫秦腔,实际上并不是现在我们西安唱的秦腔,就是从山陕传来的山西梆子,这些艺人的原籍有的还是在山西人。

                             张卫东《北京梨园的行会的变迁》
                                             梆子名家老十三旦侯俊山剧照

当时最著名的就是“十三旦”侯俊山了,他是张家口的原籍。除了他以外,河北省的梆子,现在叫河北梆子,那时候还是山陕老调传过来。著名的演员叫田际云,就是这些梆子班里的名演员,他们跟皮黄班合流在一起。戏班儿这个词当时口语上就这么叫,这时候所有的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有的时候聚,有的时候散,也并不是说始终这几十年一直屹立着。有一度散了,有一度又恢复。后来不过是有其名无其实,真正的徽班彻底没有了,应该是光绪末年以后的事。这时候梆子、二黄两下锅的事情很多,夹杂着昆腔也很正常。

清末最著名的一个两下锅戏班叫“玉成班”,就是田际云他的这个班。

 

2008年3月28日中午文林与张卫东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的播音文字整理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