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大清的“亡国之音”》

标签:
文化历史娱乐 |
《京剧在北京的往事回眸》
文林:
最后定来定去,算是定了京剧这个名字。但是老年间北京人一般都讲,上园子听戏去。
张卫东:
因为京剧老没有剧种的名称,所以北京人的脑子里也没有剧种概念。当时就说听戏去。
文林:
听什么戏?
张卫东:
大戏。京班大戏,原本指昆腔跟弋腔,结果后来皮黄腔在北京站住脚跟之后,把所有昆腔跟弋腔都挤垮了,特别是民国以后,满街上都是:“孤王酒醉桃花宫……”,“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有一首诗:“满城争说小叫天儿……”。
当时也有搞政治的政治家,把皮黄腔,京剧看得很悲哀,这是亡国之音。
文林:
为什么会这么说?
张卫东:
这也有很多故事。程长庚是徽班里的老前辈,我们都叫他大老板。现在有史可查徽班里面最重要的人物,能够看得清楚的人物,对艺术了解很透的就是程长庚,他是安徽潜山人。
程长庚他是徽州人,他念白唱念从小学的是昆腔,昆乱不挡。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曾经有一度用笛子伴奏唱京剧。
文林:
叫不叫吹腔?
张卫东:
也不叫吹腔,西皮二黄也用笛子吹。为什么?用胡琴觉得太躁,不雅,扎耳朵,听着难受。在宫里头也是这样。到了光绪年间,皮黄班里头才逐渐地由笛子过度到真正的胡琴上。
这时候声腔艺术逐渐地就发展起来。可是老一代的人还维护着原来唱唢呐,用唢呐伴奏,用笛子伴奏,笛子伴奏的西皮二黄。像程老一代还维护着老传统,很正统,没有很小花腔,是很直,很帅的那种东西。
谭鑫培是他徒弟,他老家是湖北江夏,他父亲是唱老旦的,艺名“谭叫天儿”,他的艺名叫“小叫天儿”,原本是武行出身,演武生。后来也做过武行头,改老生以后,唱了很多花腔,巧腔,甚至于把旦角的腔揉到老生里。
这时候完全用胡琴伴奏,所以胡琴它能够拖得特别严实,当时给他拉胡琴的叫孙佐臣,他很有名,绰号“老鼋儿”,可谓“胡琴圣手”。再下一代是梅雨田,也就是梅兰芳的伯父。
谭鑫培是巧腔,用阴柔取胜。原来的老腔是直的,比方说当时老生唱的调子是什么味?我学两句,也是前人传来,不一定准却。真正的程长庚的时代我们谁也没有赶上,也没有留下唱片,他唱很多老戏,比如说唱《让城都》还是传下来了,就这种味道,听着很激昂。
到谭派就不是这种味,就柔和多了。谭派都是这样很巧,很妙。这样就有老前辈人提意见,谭鑫培是阴柔见长,说这是“亡国之音”。可是,没想到谭鑫培最后成为梨园界的大王,就是唱戏里面的大王,是谁也惹不了。
西太后最爱听他的戏,民国时代统治者也爱听谭鑫培的戏,谭家后人的演出也曾受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谭鑫培创造老生历史上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但当时他的改革,受到很多人的不满。程长庚就对外界说过他巧腔阴柔见长……
文林:
那他老师能认可他这种改进吗?
张卫东:
最后程长庚在病榻上,说小叫天儿成大事了。
恭亲王奕䜣最喜欢听昆腔戏,他当时也听一些皮黄戏。但是谭鑫培的戏他却不爱听。后来他弟弟奕譞问他:“你怎么不爱听“小叫天儿”的戏呀?”六爷说:“我要听小叫天儿,还不如听旦角呢!”这样来讲可见当时认为古雅简单的腔调为上,但这也是京剧发展的必然形式。
我们可以看裘盛戎就把金少山发展成了巧腔的裘派,现在我们都学这一派的花脸戏。可是当时这一派刚出来的时候,有很多老都人不爱听,说是:“妹妹花脸”!
文林:
所以这也符合规律。任何事物你想创新你想改进,都要顶着一些压力。
张卫东:
后来学谭派的言菊朋也是这样,把谭派发展成言派,他学谭派入手,把谭派讲究的好东西变本加厉更新融合,一些老谭派拥护者讥讽为:“妹妹老生”!
文林:
这个巧腔给我们解释,就是用音巧,用气巧。
张卫东:
比如说谭派的《桑园寄子》,(示范演唱)这是谭派的唱法,谭派还有一些力度。到言派就变了,(示范演唱)。他唱这些老谭派的腔很保守,唱他自己创造的东西,那就很发展了。比方说到了《定军山》就是这样(示范演唱),很软糯的样子。
文林:
既然形成流派,一定和他个人特点有直接关系。
张卫东:
其实这也是听我们老师辈的介绍,据说后来因为言菊朋身体素质很差,又吸鸦片,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气接不上,慢慢软下来了。实际上他唱老谭派的戏,还是标准的谭鑫培的风格,但是他身体素质的缘故,不得已走了这么一个藏锋柔润的路子。
文林:
迂回的路子,所以形成一个流派。
张卫东:后人学言派也得变本加厉。
文林:没错。
(2008年3月21日中午文林与张卫东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的播音文字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