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卫东
张卫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63
  • 关注人气:1,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卫东《西太后御制皮黄剧本》

(2018-02-22 23:44:57)
标签:

文化

历史

娱乐

《京剧在北京的往事回眸》

——西太后御制皮黄剧本

 文林:

您比喻一下顺口溜类的唱词

张卫东:

比方说有一年唱《四郎探母》。这个戏是梆子改成的京剧,由京剧来演唱的,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这个戏应该是由昆腔把它翻译成皮黄来唱,而后梆子等地方戏才有的剧目。在翻译过程中还有一些遗憾。

比如说现在《四郎探母》里面的公主是铁镜公主,当时移植的时候,不应该是铁镜公主。她们是姐俩,等于把雁门关的公主名字愣安在铁镜身上。移植的时候让谁来移植,就让太医院,写字房这些人,这些人不太懂戏。因为西太后喜欢听皮黄,西太后自己要编,她要编忙不过来。她把这个民间俗词的东西,若像当年乾隆时代,交给词臣去编也不合适。因为当时文体有了巨变,文言比较少,白话比较多。

这些学者们编皮黄戏好像不太合适,编的词也不受听。不如让太医院还有写字房的粗通文墨的人去编。他们编完词以后,再让当时内廷里面教习去装腔,陈德霖先生来装腔,他回忆说很费劲,词写得很蹩脚,装腔还得有板有眼,所以很费劲。但是终于研究处一套装腔的办法,把强调安排很合适。

http://s9/mw690/003dJzb5zy7inIYqCFic8&690
                                               清末王瑶卿与王凤卿《探母·坐宫》剧照

文林:

等于有了词了,往里套腔。

张卫东:

后来王瑶卿先生也编腔,他编得最好。因为他这属于当时内廷里边的学生,他是少壮派,勇于创新编得特别好。西皮、二黄的好腔,还有一些民间的小调都能揉进去,词写得再不顺,他也能编出好腔来。

所以,王瑶卿先生是旦角里的程碑式人物,就是陈德霖、王瑶卿他们把旦角的声腔艺术给发展起来的。那么《探母》这个戏,就是这一代的人,或者说比他们再早一代没有留下名字的人们,响应了当时宫廷里的号召,改雅为俗,把昆腔变成皮黄唱,编出《探母》。《探母》里有一个角色杨四郎,这个唱西皮慢板:“想起了当年的事好惨然……”

还有个故事,说是有一年是张二奎演杨四郎,在这儿正唱着,后台管事的说:“公主还没进来,还没扮好,您得多长两句。”张老板是北京人,京字京音,奎派老生的创始人。结果他一想,就唱了十三个“我好比……”这时候公主也扮好才上,所以就有这些故事。当时皮黄班在舞台上演,唱词很活分,还有时候没有准词,就凭演员去发挥。所以,传到现在有很多的词互相都能借用,比方说什么:未曾开颜泪汪汪……我有言来你是听……,这些词都是通用的,尤其是武戏。

文林:

沾边就能使。

张卫东:

变成浓缩在一起的综合戏曲艺术。


2008年3月21日中午文林与张卫东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的播音文字整理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