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没有剧种名称的皮黄》

标签:
文化历史娱乐 |
《京剧在北京的往事回眸》
文林:
张老师今天带着我们继续来回眸京剧在北京的往事。上次节目当中,您给我们介绍了京城梨园,而后又说了说花雅部之分。最后讲到四大徽班进京。上次我记得结束是在四大徽班进京之后,就形成了花雅之争的局面,而后逐渐地方戏就开始兴盛起来。后来我想花还是花,雅还是雅。在那个时候之所以形成之争,说明这俩没有融到一起。那么它后来是逐渐怎么就融合到一起,互相借鉴,互相吸取对方的养分,最后就形成了京剧。我想把这个过程,您是不是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卫东:
这个很简单,要是从一般的逻辑上看,任何的东西到了北京,都会要变的。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吃的东西到了北京,外地来的很好,到了北京就变成北京味啦!
文林:
迎合当地人的口味。
张卫东:
艺术也是这样,当时昆腔、弋阳腔在舞台上统治着。后来昆腔受到弋阳腔的影响,有些昆腔又形成了北京特色的昆腔,称之为“官腔传奇”。弋阳腔在北京又形成了北京的弋腔,就是后来的“京高腔”,那时候叫“京腔”。弋腔算是在雅和花之间的剧种,原本也是大雅的。后来到了北京以后,随着流俗,就变成北京的一种地方戏了,也叫“京高腔”,是很有观众面的欣赏剧种,也有一些耍笑戏,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徽班到北京来,并不是专门唱徽调来的,是各种声腔都唱的。有一些戏班专门唱昆腔,但是他们昆腔并不是真正的苏州货,有些也不是原来从苏州、扬州来的真正昆腔,他们的咬字唱念都是夹杂着徽派语言,但是他们很会吸收昆腔的舞台表演程式,也是唯我所用的精神。
他们改良过了。
因为有一些徽州籍的人,口音也有问题。这样到了北京又要学北京的官话,在咬字发音上,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到了咸丰年以后,徽班在北京就站住脚跟了。为什么这时候站住脚跟了呢?咱们原来讲昆腔的时候讲过,就是因为洪杨战斗,那是在太平天国时代,洪秀全他们在苏州、扬州一带,在南京定为首都。这样南北交通就断了,断了以后滞留在北京的徽班,就以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戏为主。这些戏里边大多唱二黄的调子,也有梆子腔,也有高腔,也有昆腔。后来又跟汉调合流,汉调、二黄也有。最初二黄占上风。
文林:
二黄应该算是一个地方戏的曲牌。
张卫东:
一种声腔的调子。最后的结局,这些戏班的名字没有剧种的名称,这就叫“二黄班”的人。“二黄班”就变成一种代称,但实际上的“二黄班”,并不是只唱二黄腔调。后来又跟汉调合流,西皮的调子也进来了。
文林:
我想问一下二黄这“黄”字,究竟是“黄”颜色的“黄”,还是上面带竹子头的“簧”呀?
张卫东:
这也是一庄公案,过去的“二黄”写法都是没有竹子头的,后来有了竹子头。现在怎么写的都有,也可以说怎么写都对。有几种说法,有研究京剧的书也说过,说是黄冈县的调子,黄是黄颜色的黄。加竹子头是有人想二黄?用丝竹来伴奏,用胡琴来伴奏。“西皮”也是一种腔调,“西皮”这种腔调传进二黄班以后也盛行起来,主要他们歌唱这两种声腔。西皮多演一些激烈的,欢快的,二黄多演一些沉闷,哀伤的,抒情的。再加上由梆子腔承袭过来的梆子调,比如说【南梆子】,还有【吹腔】的一些调子,由【吹腔】发展出来的【四平调】。最初称谓跟我们现在也不一样,比方说现在板式里面,有的时候是慢板、原板、二六板、流水板、散板、摇板、导板、回龙等这些称谓。但是,那时候的叫法跟我们现在叫法有的不太一样。比方说“平板二黄”,“二黄正板”,所谓“平板二黄”,就是“原板”这种唱法。“二黄正板”就是“慢三眼”的唱法。“西皮正板”,“平板西皮”,就是“西皮原板”。
文林:
其实这个板眼就是节奏。
张卫东:
就是一个板腔的徒唱,所以演员可以自由发挥。“西皮”是眼上起,板上落,或者板上落,也可以把腔或者把字安到眼上。
文林:
弱拍起。
张卫东:
西皮慢板就是中眼起,要是原板还是眼上起。落腔的时候,可以落到板上,也可以落到眼上。二黄则是板起板落。
文林:
都在强拍上。
张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