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卫东
张卫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61
  • 关注人气:1,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卫东 《晚清以来京师私塾教育》

(2016-02-26 13:42:40)
标签:

教育

育儿

文化

历史

 晚清以来京师私塾教育

 

张卫东

先师季黄先生四世居住京城,但习惯填写籍贯浙江萧山,故有人误解是“萧山吟诵调”。季黄先生是我老师朱家溍先生的字,旧日多用季黄这个名字,解放后对外才常用朱家溍的正名。因怹幼时在自家开设的家馆学习古文,对晚清以来京师私塾教育亲身经历,后来读书又是在辅仁大学国文系,所以每向怹询问诸多学问皆是问一答十。

                                             http://s1/mw690/003dJzb5zy6ZFx5oI4of0&690《晚清以来京师私塾教育》" TITLE="张卫东 《晚清以来京师私塾教育》" />
                                                   朱家溍先生与张卫东(2003年8月)

自幼因接触过诸多老先生,从最年长的叶圣陶先生到王泗原、吴鸿迈等先生,从他们的自幼学习圈子中逐渐了解京师的私塾教育与南方有所不同,本文就是根据季黄先师以及其他几位老先生们的回忆,整合而成的粗略文字,具体考据因能力关系还不能落实。

晚清以来京城读书圈子也有不同阶层,因此普及教育的私塾大概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义学,由行业协会主办或京郊乡绅集资的公益性学堂,只是解决识字问题的扫盲学习,谈不上怎么理解经史子集,此类学堂虽说称为私塾,但学习高度却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私塾大相径庭。

第二种则是标准的私塾,即是老师在社会上公开设馆教学,招收附近居民以及亲友子弟作为学生,规模可以形成一所小学校的雏形,有时还接纳一些新式教育的思想内容,但在民国初年大多改称某私立小学。

第三种是准私塾,为何称之为“准私塾”呢?就是这种私塾是在宅门里开设的家馆,以高水平的老塾师群体组成。这里是以每两三年左右更换老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塾师之间也有个约定俗成的默契调整,既可以使学生不觉枯燥无味,也使老师的学问四处漫溢。一般只有在这种学馆学习出来的学生,参加科举才有可能成功,但即便不参加科举的学生,多少也会学得些老师传承的古文经史。

                http://s4/bmiddle/003dJzb5zy6ZFxiBKpl73&690《晚清以来京师私塾教育》" TITLE="张卫东 《晚清以来京师私塾教育》" />
                         商务印书馆举办“紫雍书会”丙申开卷诵唸国子监官韵《大学》

第四种则是国家主办的官学,此种学校的水平亦不尽相同。最低一等的是京西三山十营的旗籍营房私塾,好似普及识字义学私塾一样,没有什么高深学习内容,只是理解一些粗浅文字和历史知识。

再有就是大兴、宛平两县的官学以及顺天府学等,这就是好比高等教育类的官学。来此上学的学生必须达到初级以上秀才学历,老师不是老儒生就是在官场上有些能量的学者,到此上学才会有更快的机会,追寻在科举的道路上有更大的发展。但在清末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举后的官学,虽然多有改制西方洋学堂的方式,但只是外表的改良而已,其性质还是传统方式,只有在民国五年后才大部分易改新型大学的样子。

最高级的官学当属国子监,后来清廷效法西方兴办京师大学堂,而后国子监便失去它的崇高地位。较比略早的旗籍贵胄学堂以及各大书院也是北京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们都有很高深的古文基础,多是书香门第或皇亲贵胄出身的学生,教授则是全国一流的文史官员以及学者们,因此在学习制度上有着很严谨的方式,行为礼仪和语言文字上有着比较标准的和谐统一。

纵观百年来的京师教育,可谓一切学习内容与方式都在政治体系的影响下发展,而今国学热的私塾模样的教育复古也不过是儿戏爨弄,其真实的经与方式以及读书传承多是异想天开自我导演,而最重要的礼仪规范却成为不中不洋的电视剧风格,而后的教育发展究竟是什么样子,这还是件很能说的麻烦事……

                                                (2008年3月中央音乐学院讲座稿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