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卫东《昆曲不能再瞎改了》

(2015-07-03 21:20:06)
标签:

娱乐

杂谈

昆曲不能再瞎改

——从新版《红楼梦》联想到昆曲艺术的脱变

张卫东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后有不少观众评论,其中褒贬不一,用众口难调来形容恰当不过。我因担任昆曲顾问兼负音韵以及作曲方面的事情,故对当今昆曲以及戏曲往娱乐性发展的感想。新红中再现失传昆曲以及部分弋腔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首先要感谢曹雪芹先生在书中为昆曲提供了几十处必要情节,故成为当代电视剧中反应戏中戏最为严谨的资料。

                http://s7/bmiddle/003dJzb5zy6TynBAYqqa6&690
     李少红导演与顾问张卫东串演弋腔《一两漆》苟阴阳的合影

早在开拍前李少红导演就要求我们对于其中的昆曲剧目认真梳理,还多次为作曲音乐如何化用昆曲元素而深入研究。其实新版红楼并不是有意地抱昆曲的大腿,而是忠实的完成曹雪芹老先生交给我们的作业。

   当今昆曲改革状况

      解放后,在昆曲界内部始终就没有放慢改革的步伐,半个世纪以来除了造就了一些获奖演员外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可以值得传代的创新精品。经典剧目不断萎缩失传以及被剧团艺术主管者们摒弃,有些所谓传统剧目并没有按照遗产的规律保护,而是有其名无其实。最关键的就是剧团体制问题,名演员必需做领导才能拿着国家的钱做出自己追名求利之事。而当今的演员并不考虑昆曲的剧种特色,只要能出名赚钱唱什么不是重要的事情!

        http://s10/mw690/003dJzb5zy6Tyoozf6h29&690
张卫东串演《南柯记·情尽》中的瑶芳公主(北京白云观明代戒台演出)

      对于当代的部分新观众而言,鉴赏昆曲的审美价值方面也不断嬗变。旧时,欣赏昆曲是在唱念咬字的功夫和理解剧中人物思想感情以及家门、身段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现在则逐渐侧重在追星方式以及服装扮相、演唱声音的唯美方面,只看女角不看男角的风气越演越烈。有的昆剧团一共六十个演员,居然有三十三个旦角家门,而其它家门除了小生、就是丑角了……

通过影视能够使一些新观众喜爱昆曲,但关键的就是先吃的第一口奶有没有营养,也就是说影视中反映的昆曲是不是原汁原味。

这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如果在其它艺术领域中吸收昆曲化合创作是好事,要是专门的昆曲剧团搞改良吸收其它当代艺术符号就意味着不醇正。当代昆曲名演员以学习京剧流派或美声唱法为荣,女小生的表演借鉴越剧等现象在昆剧团已经普遍的无药可治。

新版《红楼梦》中的创作音乐歌曲借鉴昆曲是可取的,但戏中戏里要有当代音乐符号出现就不对了!因此我一直主张在戏里我们不要添加专业昆剧团必备的大提琴、改良键盘笙以及那拉不完的三四把二胡和什么古筝、大阮等新民乐班子的改良乐器,演奏上也不要用带有花过门儿的民乐丝竹吹奏风格。

红楼的演员要有国学情节

      演红楼的演员必须要有国学情节,如果只注重一般的表演或造作出奇是不成的。国学之间的学问是相通的,“书卷气”是多少年甚至几代世家“养”出来的,不是临时突击学习就能有气质。

古代的经典读物是“四书”,最重要的是《论语》、《大学》。不知道“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不晓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不懂得做传统国人的“道”。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一通百通,关键是做人之道,如果没有彻悟这个“道”,就是爱好再广,兴趣再多,也不会在学习的本位上提升。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戏曲演员最应该遵守的,对名利追求不顾及昆曲本身的艺术尊严,即便成为艺术名家,最终一定会被后人不屑一顾。

                              http://s11/mw690/003dJzb5zy6TyoYPouuea&690
                    借鉴昆曲造型以及表演风格的新版红楼人物

      青年人要是想欣赏昆曲,关键就是要学习古代经典诗书,在有文的基础上去欣赏昆曲能够使你与古人沟通,置身于剧中情节之内。最起码昆曲在三个层面可以更多地吸引新观众,在喜爱古典音乐和舞蹈表演以及古典诗词的中文圈子中传播收获最佳。

      昆曲已经是完成历史使命的国学经典艺术,没有读“四书”的之、乎、者、也,也就标志着昆曲不会为大众服务,其实继承就是发展吗!不必要为了发展而创新,为了赚钱而出名,为了演员的生存而断送了昆曲的香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我相信随着文艺团体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未来的昆曲一定会重新回到古典文学中来,为当代真正的士大夫阶层服务,成为无愧于“遗产”的样板儿。

这部新版红楼注定给“国学热”加油儿

      目前,国学热是民众们从善如流的觉醒,而戏曲娱乐化也是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新版红楼无疑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虽然批评不断但毕竟有很多不知昆曲的观众,零距离的触摸到比较保守的昆曲。

但是,国学一热就有不少其它领域的学者介入,首先是专门批判旧学的专家易改前貌,再有就是借此机会发国学财的国学经营者们。现在仿佛什么旧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遗产”,我认为“遗产”的确立之日就是它的破坏之始!

国学的范围很大,我们要靠慢慢的“养”,而不是用“灌注”的方式来弘扬。针对戏曲应该算在民间艺术范畴,更新换代是民间艺术的特点,我们应该顺应形势地发展,慢慢地就会从“俗”的动态变化成为一种“雅”的饱和静态。京剧就是个典型范例,在流派纷呈的时代里是京剧艺术的发展时期,而现在则是它的饱和时期,不会再有流派出现更不会再有万众只看一个名演员的现象。

    我相信在戏曲娱乐化背后一定会逐渐回归一个典范给观众,而新兴的更为娱乐化的艺术形式还会再被更新的压倒。这就是周而复始的艺术道理,只是目前值得我们借鉴的艺术方式太多,昆曲再向其它领域寻找舶来品注定是自毁长城。

现在,东北“二人转”已经成为无体不备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它应该是最娱乐化由乡村发展起来的艺术,在不同演出场合能有不同的表演绝技,这些都能为观众带来欢笑。但它一定会逐渐嬗变为市井艺术,不会再有东北农村的那种生活气息,也会慢慢地消失在城市中……

如果按照现在新编昆曲的发展轨迹来看,将来注定被剧团的不断创新,而蜕变为只有笛子伴奏就可以认可的昆曲而已……

                                    (原载《深圳商报》2011年1月7日)

深圳商报http://szsb.sznews.com/html/2011-01/07/content_139508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