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杂谈 |
昆曲不能再瞎改
——从新版《红楼梦》联想到昆曲艺术的脱变
张卫东
早在开拍前李少红导演就要求我们对于其中的昆曲剧目认真梳理,还多次为作曲音乐如何化用昆曲元素而深入研究。其实新版红楼并不是有意地抱昆曲的大腿,而是忠实的完成曹雪芹老先生交给我们的作业。
张卫东串演《南柯记·情尽》中的瑶芳公主(北京白云观明代戒台演出)
通过影视能够使一些新观众喜爱昆曲,但关键的就是先吃的第一口奶有没有营养,也就是说影视中反映的昆曲是不是原汁原味。
这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如果在其它艺术领域中吸收昆曲化合创作是好事,要是专门的昆曲剧团搞改良吸收其它当代艺术符号就意味着不醇正。当代昆曲名演员以学习京剧流派或美声唱法为荣,女小生的表演借鉴越剧等现象在昆剧团已经普遍的无药可治。
新版《红楼梦》中的创作音乐歌曲借鉴昆曲是可取的,但戏中戏里要有当代音乐符号出现就不对了!因此我一直主张在戏里我们不要添加专业昆剧团必备的大提琴、改良键盘笙以及那拉不完的三四把二胡和什么古筝、大阮等新民乐班子的改良乐器,演奏上也不要用带有花过门儿的民乐丝竹吹奏风格。
红楼的演员要有国学情节
古代的经典读物是“四书”,最重要的是《论语》、《大学》。不知道“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不晓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不懂得做传统国人的“道”。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一通百通,关键是做人之道,如果没有彻悟这个“道”,就是爱好再广,兴趣再多,也不会在学习的本位上提升。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戏曲演员最应该遵守的,对名利追求不顾及昆曲本身的艺术尊严,即便成为艺术名家,最终一定会被后人不屑一顾。
这部新版红楼注定给“国学热”加油儿
但是,国学一热就有不少其它领域的学者介入,首先是专门批判旧学的专家易改前貌,再有就是借此机会发国学财的国学经营者们。现在仿佛什么旧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遗产”,我认为“遗产”的确立之日就是它的破坏之始!
国学的范围很大,我们要靠慢慢的“养”,而不是用“灌注”的方式来弘扬。针对戏曲应该算在民间艺术范畴,更新换代是民间艺术的特点,我们应该顺应形势地发展,慢慢地就会从“俗”的动态变化成为一种“雅”的饱和静态。京剧就是个典型范例,在流派纷呈的时代里是京剧艺术的发展时期,而现在则是它的饱和时期,不会再有流派出现更不会再有万众只看一个名演员的现象。
现在,东北“二人转”已经成为无体不备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它应该是最娱乐化由乡村发展起来的艺术,在不同演出场合能有不同的表演绝技,这些都能为观众带来欢笑。但它一定会逐渐嬗变为市井艺术,不会再有东北农村的那种生活气息,也会慢慢地消失在城市中……
如果按照现在新编昆曲的发展轨迹来看,将来注定被剧团的不断创新,而蜕变为只有笛子伴奏就可以认可的昆曲而已……
深圳商报http://szsb.sznew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