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張衛東和“什人唱”巫娜的选本古琴音乐会

(2015-04-30 22:03:51)
标签:

情感

文化

娱乐

    巫娜在中央音樂學院本科時代就選修過我開設的崑曲課,那是個高個子的大女孩,脾氣直爽且略帶幾分蕭瑟。對古法腔調卻很有感覺,凡是優美潤腔絕對不會輕易放過,不是仔細琢磨就是默記在心……

    記得我們的崑曲課成為一定規模以後她依然關注,一次她陪另外一個女孩向我詢問元曲【感皇恩】的調子有幾種,還有這個曲子傳到後來又如何有些變化。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大概說了半個多小時,只見巫娜卻耐心恭聽,既不插言也不急躁,在學習上她一直是很恬靜。 
 
    又過了幾年通過習曲聽琴,經歷了一番闖蕩她已經在琴學上漸入佳境,但是為了成為遺產後的古琴宣傳她搞出個古琴劇場,隨即也把我請來演了幾場。

     我是個“老八板”,同事們都說我是“食古不化!”但是,此時的巫娜在古琴創新上做的很出色,在現當代的音樂領域中已經成“將“啦!難道我這幾句唱兒她真的會不出規矩的彈奏嗎?結果不然,面對演唱弦誦古詩詞她仿佛又回到了學崑腔的大學時代,逐字逐句地研磨練習。這就不能用認真二字了,或許是被古法感染,而後的幾支曲子已經成為我們的保留曲目。

    一路走來,小到大北窯工廠的車間劇場,大到中華世紀壇以及天津音樂廳,這幾首古琴弦誦便是我們較早呈現在廣大觀眾中的一道色彩。

    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國子監官韻誦唸叢書時,我又找到巫娜把需要的幾首【引子】單曲打譜。那是個朔風烈烈的寒夜,煮上一鍋粥慢慢吃著,她不時地聽著我誦唸出來的“仲尼居,曾子侍……”

    錄音那天也是個夜晚,正遇上我在清華大學講課,她說:“張老師,您下課在南門等著,我開車接您去錄音!”古琴家的一雙手也能開車隨著韻律就這樣在路上聽我搗鼓曲子到了芍藥居準備錄音卻因為沒有琴桌,只用了兩把椅子架著古琴彈奏結果按照我那些“老八板”的苛刻要求,通過演奏技巧還要彈出絲線質感的曲調沒有兩三次就彈妥。如今這曲子已經成為我誦唸古文不可或缺的音樂代號,您會想不到我們的巫娜更擅長彈奏復古的曲子。

    其實,沒有古的怎麼能有新的,新的按照古法彈奏也未必就是不古……

    打了幾次電話,她告訴我在隱居習曲或許有一日,一個復古風格的巫娜現在首都舞台,借用豐富的演奏技巧尋得那舊日的絲線格調,用弦誦形式豐富古琴在舞台上的魅力意境……                                                                              衛東於乙未年三月十二日


http://s11/mw690/003dJzb5zy6RUoHdp905a&690
             張衛東弦誦       巫娜撫琴

     

“什人唱”巫娜的选本古琴音乐会 

时间: 2011年08月14日 19:30-22:00
地点: 天津 和平区 天津音乐厅
                                      活动详情
       自古被认为与琴绝配的箫、最体现汉语艺术神韵又几乎失传的吟诵,竟然会和来自另一个大陆艺术与技术前沿的电子乐,和谐而新奇的混搭在一起,这就是8月14日在天津音乐厅即将举行的“什人唱——巫娜的选本古琴音乐会”,以“什么人在唱”为线索,将古琴与电子乐巧妙融合。 
       中国第一个古琴硕士,崔健的民乐老师和演唱会嘉宾,与窦唯、许巍等有多次合作——巫娜,这个30出头的女孩子,融合了柔软又倔强的性格,也巧妙地融合了不同的音乐形式。此次音乐会分为《流水》、《幽兰》的古琴独奏“谁在弹琴”,包含《梅花三弄》、《关山月》、《阳关三叠》的琴箫合奏、吟诵相伴的“谁为琴伴”和与比利时音乐家的电子音乐相互配合的《什人唱》“有朋自远方来”三个部分,层层拓展,将合作演奏推向深入。 
       七十二滚拂洋洋乎拟尽流水,八度跳进一调三叠道透惜别,巫娜将用高水平的用心演出,为天津听众带来一场极其精彩的古琴音乐会,带领听众穿过古今长河,跨越中外之隔,静心聆听混搭相融的美妙旋律。 

古琴:巫娜 

箫:杜聪 

吟诵:张卫东 

电子乐:Esther Venrooy(比利时) 

       自古被认为与琴绝配的箫,最体现汉语艺术神韵又几乎失传的吟诵,来自另一个大陆艺术与技术前沿的电子乐,小小剧场中的化学反应天翻地覆。 

曲目: 

古琴独奏:流水 琴:巫娜 

古琴独奏:幽兰 琴:巫娜 

琴箫合奏:梅花三弄 琴:巫娜 

箫:杜聪 

弦歌:关山月 琴:巫娜 

吟诵:张卫东 

弦歌:阳关三叠 琴:巫娜 

吟诵:张卫东 


什人唱:琴与电 琴:巫娜 

电子音乐:Esther venrooy(比利时) 

艺术家介绍: 
巫娜:孤独的古琴 
巫娜的家,用学佛的人的话来说,场很清净。 
客厅里没有电视机、沙发,只有竹席铺成的榻、茶几和几架古琴。下午两点多,两扇大落地窗的帘子都拉了起来,朝西的屋子里满是阳光,从窗户望出去,是北京西郊的山。 
窦唯曾描述她是“这辈子都不可能穿高筒靴的”,其实她没那么“古人”,虽然不看电视,不读畅销书,但在榻上的靠枕后面也有网线的接入口,手机在采访中数次响起,“2010年古琴剧场演了9场,最后一场是12月31日,我精疲力尽,最近一直在家里休息,后天在中华世纪坛又有一场演出,所以电话又开始轰炸了。” 

巫娜的名字和古琴是连在一起的,她和时下流行的跨界以及多重身份没什么关系,学了23年的古琴,一直在做和古琴有关的事。巫娜还有一点和想象中不同,她一直迫切地希望把最先进的当代音乐、当代艺术和古琴结合起来,并一直在为此努力,虽然这个想法常常遇阻。 

2010年3月开始的古琴剧场,是在北京方家胡同46号红方剧场的老板张长城的支持下开始的,在九个的节气做不同主题的演出,分为传统与非传统两种形式,第一场《文房》属于前者,与古琴搭配演出的有书法、茶道、舞蹈和昆曲吟哦;第二场《镜像》属于后者,和巫娜一起演出的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多媒体艺术家、教授John,电子乐手张健,以及芭蕾舞《牡丹亭》的编舞费波等。巫娜在聊起《镜像》时,眼睛里的光更亮一些。 
     还在念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时,同学给了她一盘卡带,里面有一首《太湖与风车的对话》,“有四个声音——长笛、电子乐、女高音、陈老师的即兴古琴弹奏。它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 
    1997年,念大学的巫娜给一个朋友做电影配乐,对她的要求只有一条:即兴弹奏。“那天录音我整个儿都沉在里面不愿意出来,太自由了”。 
    巫娜在十多年后谈起来,依然满脸的光芒,我很快明白了为什么她要坚持自己做音乐会,为节目单、灯光音响等杂事奔忙,而不是做一个整日在家弹琴,不问世事的演奏家。 
     前些天,她召集了一群在文化、社会身份等各方面都很好的朋友聚会,传播她的新想法:让古琴和现代艺术多碰撞,在2011年做一些新的尝试。没想到,精英朋友们达成了一致,投了反对票,他们都站在了“维持传统”的立场上,让巫娜感到困惑。她是有些失望的,“他们都是精英阶层,我原以为他们可以理解。2003年,刚好是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下来那一年,当时还健在的蔡仲德教授提了一点:古琴是不是应该进博物馆的乐器。当时弹琴的人全慌了,只要这个观点成立,那要弹琴的人干吗?现存的一千多首古曲,在它们被创作出来的年代里,就是当代音乐。而几百年后的人回过头来研究我们的时代时,发现还是那几十首常弹的古曲,我们除了保有,完全没有创作,谈不上传承。” 
      但她很快就“检讨”了自己:可能是传达方式有问题,呈现古琴和现代艺术结合的时候要先理清楚这么做的意义,而不是简简单单把一场演出放在人们面前。 
     第一时间检讨了自己,好像是她的习惯,对于自己的琴馆学生每年都流失得很快,极少有人能学完整个课程,她也是立刻反省自己是不是教学上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教材要不要重新编写。这倒是提醒了笔者,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首先都是抱有谦和的心态的,笔者已经从几个采访对象身上看到了这个共通之处。 
      学生流失得快,却不影响报名的人越来越多。“2004年毕业时怕学古琴的会饿死,现在不怕了,太多人学琴。”当它变成流行的事物时,虽然对学古琴的人来说是好事,但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在为数不多的几堂课里体会到古琴上的文化根源与古典情怀。 
     “要懂它,学琴需十年起。”当笔者问她,古琴热是不是就像瑜伽热、灵修热一样,是人们选择的休闲方式时,巫娜点头,“要体会一千多年前的人,弹琴的状态,和他思考的东西。还要许多别的东西,比如入定、站桩,你要和当下的环境抽离,定力是一定要的,不然,嵇康临死前也不能镇定地在众人面前弹一曲《广陵散》了。”她的竹榻边放着《枕草子》、《香典》、《三十三堂札记》,除了向书画家林曦学书法,向茶道大师老古学喝茶外,她也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和西方的音乐体系不同,我们的老祖宗在一千多年前,弹琴的时候就想着天人合一之类的道理,你说,怎么能一样呢?” 
       笔者问她:“既然这么不同,为什么你要坚持把古琴这么孤独的、向来都是独奏的乐器和现代音乐放到一起?” 
       巫娜一低头,这问题大约已经被精英朋友们问了数次。 
     “不放在一起,经年累月地就弹古琴,怎么能觉出它的音色更适合独奏?怎么能知道它的声音?” 
                                                                     (原載天津音樂廳節目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