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应该“晒背”吗

2024-08-12 16:49:53
标签: 健康 科普 中医 针灸 杂谈

学医40多年,今年才听说流行三伏天“晒背”,理由无非是三伏天阳气最盛,人体后背为阳,通过晒背可以凭借天阳温补人体的阳气,还引经据典,言之凿凿,以此证明古已有之。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养”字一般理解为滋养、补养,其实“养”的反义词是伤,所谓养就是不伤,不伤就是养。炎炎夏日里,长时间在户外暴晒,必定会导致大量汗出,汗为阴液,出汗是泻阳气,血与汗又同源,所以伏天晒背不但不能补阳气,反而会伤阳、伤阴、伤气、伤血。对于年轻体壮者,偶尔晒晒也无妨,但年老体弱以及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病的人,轻者伤热中暑,重者血压飙升、心脏病发作。

如果追根溯源,古人还真有一种晒背法,也叫“炙背”“曝背”,只是时间上是在秋冬特别是寒冬时节。宋代王安石有首诗叫《朝日一曝背》:“朝日一曝背,欣然忘寒夜,樵松煮涧水,既食取琴弹”,就明确了晒背的时节是在寒冷的冬天。中医认为后背为阳,督脉为阳脉之海,行于后背正中,两侧还布列足太阳膀胱经,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后背相通,就像挂在后背的一个个串珠。背宜暖不宜寒,后背在冬日的暖阳照耀下,能温通经络,舒畅气血,调理五脏六腑,是冬日里一项十分有益身心又无需任何费用的好养生法。

古人的晒背还有一个雅称,叫“负暄”。负是背负,暄是温暖,就是背负太阳的温暖。此词语出自《列子·杨朱》: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家里很穷,衣不蔽体,只能披着乱麻破絮度日。到了春天,他在春阳下曝晒取暖,他对妻子说背对着太阳真是暖和极了,别人都不知道,我得去告诉君王,一定会得到厚重的奖赏。这个典故后来化作了成语“负暄之献”,表示向君王献忠心的意思,但他不知道君王有高屋暖房,还有狐皮貉裘等暖身之物,让君王袒露后背晒太阳,不但不雅,也有失君王威严,肯定耻笑他是个疯癫之徒。

无论负暄一词最初是褒还是贬,古代文人雅士都喜欢用它指称晒背,还留下许多美好的诗句。如白居易写的《负冬日》:“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前三句讲明了晒背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后面几句是讲晒背的好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记载:“贾珍看着收拾完备供器,靸着鞋,披着猞猁狲大裘,命人在厅柱下石矶上太阳中铺了一个大狼皮褥子,负暄闲看各子弟们来领取年物。”从曹雪芹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人的晒背并不是脱了衣服露出后背晒太阳,而是穿着衣物,坐在屋里太阳光能照射进来的地方,背对着太阳。

当代教育最大问题之一是没有培养好质疑批判精神和鉴别真假的能力,总是人云亦云,从众而为。夏天炎热,阴居以避暑是常识,后背长时间暴晒于烈日之下,不但伤身体,还毁中医的名声,伏天晒背当休矣!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