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东方智慧

2025-04-13 20:30:27
标签: 健康 科普 针灸 中医 胃食管反流病

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胃食管反流病(GERD)堪称一个隐形杀手。它虽不似急性病症那般来势汹汹,却如影随形,给患者带来无尽的困扰。GERD是指胃内容物沿着食管逆行向上所导致的一系列损害,以反酸、烧心为主要症状,还可能引发咽喉、气管、肺、口腔、耳、目、鼻、心血管等食管外部位的表现。其发病率居高不下,北欧研究数据显示烧心症状的发生率为38%,美国44%的成年人每月至少有一次烧心症状,我国患病率更是高达10%,超过1.6亿中国人正遭受不同程度的反流症状折磨。

图1:胃食管反流发生示意图 

GERD的发病机理主要在于胃食管动力障碍,即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贲门关闭不全。病因复杂多样,食管贲门疾病、胃食管动力障碍、腹腔内压力增高、饮食因素以及精神因素等都可能成为诱因。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除了典型的烧心、反酸和胸痛外,还可能涉及多个系统。例如,在肺部表现为慢性咳嗽、哮喘、慢性咽喉炎、鼻炎等;在心脏表现为胸痛、冠心病、心绞痛等。其他如咽喉有异物感的梅核气、抑郁焦虑、更年期综合征、耳鸣、听力下降、中耳炎、干眼症、牙蚀症等。这种复杂的表现使得GERD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误治。

白兴华教授从2008年开始从事针灸诊治GERD的研究,并提出了通督降逆法治疗GERD,为中医诊治该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参与制定了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的中医部分,主持起草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项目《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胃食管反流病》,撰写专著《针灸诊治胃食管反流病》。

走出中医诊治GERD的误区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GERD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抓错主症是常见问题之一。由于GERD临床表现复杂,除了消化系统本身症状,还有许多食管外症状,且以消化道外表现为主的GERD常常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即静息性反流silent reflux)。对于这类患者,若遵循抓主症原则,很容易抓错。临床上,对有报警症状如进行性吞咽困难、贫血、消瘦、窒息感,以及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的病人,应结合西医诊断方法明确疾病诊断。对无报警症状的病人,可仿照西医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的方法,采用中药及针灸等作为试验性治疗手段。

误识病位也不容忽视。GERD病位主要在胃,与脾关系密切,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错识病位的情况。一方面,受酸为肝之味的影响,见到反酸就直接定位到肝,而许多有反酸症状的GERD患者并无肝气郁、肝火盛的表现,也缺乏相关联的舌脉等体征。另一方面,容易被GERD食管外症状的表象迷惑,特别是当典型反流症状缺如时,就很容易将病位误辨为肺、心、肝、肾等部位。

图2: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

错辨病性同样会给治疗带来困扰。反酸和烧心是GERD的两大典型症状,从字面意思看,很容易将其与热性病症联系在一起。但现代医学认为,胃酸是消化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反之物是胃酸等消化液和食物残渣的混合物,本身并无寒热之分。白兴华教授通过10余年的临床观察发现,GERD患者辨证以脾胃虚寒、脾胃气虚、寒热错杂者居多,单纯实热证者临床较少见。而烧心虽古今都将其归属热证,但也要区别寒热,必须结合其他兼症以及舌脉体征。

见酸治酸是中医治疗GERD的另一个误区。反酸是GERD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因此抑酸治疗成为西医治疗GERD的主要原则,但在中医治疗中,不能仅针对反酸症状进行治疗,而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辨证论治。

治疗上重药物轻针灸也是常见问题。中医外治法,尤其是针灸在GERD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往往被忽视。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及胃肠激素的水平,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张力,调节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抑制胃酸反流,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症状,同时还能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通督降逆法的原理与实践

通督降逆法是白兴华教授针对GERD创立的特色疗法。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与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GERD患者在督脉T3-T9段存在规律性的压痛反应,尤其在T5-T7节段棘突下压痛更为显著,T7棘突下(至阳穴)平均压痛阈值最低。通过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的穴位及非穴位(合称为“督脉十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降逆止呕、调理脾胃的目的。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通督降逆法取得了显著疗效。白兴华教授曾诊治一例以咳嗽为主的GERD患者,发现在其背部督脉第7胸椎棘突下至阳穴或稍偏左的位置有明显压痛,在此部位针刺或配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获得了较好疗效。此后,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无典型表现的GERD诊断和鉴别诊断,督脉背段穴位压痛检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并且可为针灸治疗GERD的取穴提供参考,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因为随着症状的改善,穴位痛阈也会随之升高。

除了针刺督脉背段穴位外,通督降逆法还常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例如,中脘穴位于胃部正中央,可以刺激胃肠蠕动,缓解肠胃不适;足三里穴是强壮保健要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作用;内关穴可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公孙穴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GERD的注意事项与疗效评估

针灸治疗GERD虽然安全有效,但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同时,要严格戒烟戒酒,因为吸烟和饮酒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症状。

疗效评估是针灸治疗GERD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食管反流监测、胃镜检查等指标进行评估。一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患者的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会明显减轻,睡眠质量也会得到改善。食管反流监测和胃镜检查可以显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的提高和食管黏膜损伤的修复情况。

针灸治疗GERD的未来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针灸治疗GERD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针灸治疗GERD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一是深入研究针灸治疗GERD的作用机制,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等层面揭示针灸调节胃肠动力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具体途径;二是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针灸治疗GER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针灸治疗GERD提供更充分的临床证据;三是加强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研究,如针灸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提高GERD的治疗效果;四是推动针灸治疗GERD的国际化发展,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和接受针灸治疗,为全球GERD患者带来福音。

总之,针灸作为中医的瑰宝,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通过走出中医诊治GERD的误区,运用通督降逆法,合理取穴和操作,注意操作事项和疗效评估,针灸将为更多GERD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针灸在GERD治疗领域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