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寒头

(2014-11-16 21:41:12)
标签:

中医

养生

寒头

中国的民间谚语往往在质朴与简洁中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尤其是古代,一个又一个简单的道理被老人们一遍又一遍的叮嘱,“要保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它告诉我们,小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不利于成长;它又告诉我们头部凉一点没关系,而脚必须保证温暖。

可是,在现代科学的冲击下,我们对“俗话”常常不以为然。于是,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得了肥胖症,越来越多的女性要风度不要温度,寒从足生。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重新思索古人的教诲,终于发现,在2200多年前的马王堆古医书《脉法》中已经记载过这样四个字:寒头暖足。

寒头暖足,简洁到不可增删一字。

信奉天人相应的古人认为,人体结构蕴含着数不清的自然密码。头在上,对应天,阳气偏盛,故喜寒凉;足在下,对应地,阳气偏衰,故喜温热。其实,这与现代医学并不违背。

成人脑平均重量为1400-1500克,占人体重量的2-2.5%,而脑耗氧量约占全身氧量的20%,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这些消耗最终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发出去。大脑如同发动机,及时散热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但被颅骨和毛发覆盖的大脑想要散热并不十分容易。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古人所说的“寒头”呢?

http://s12/mw690/003dGydEzy6NF8tyHUvdb&690

《说文》说:“页,头也”,而人感到“烦”则是因为头脑发热,若想除烦就要去火,就要使原本阳气盛的头部远离热源。就像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生》中所说:“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睛及目干。”它告诉我们,即便在寒冷的冬天,头部也不能过热,否则失眠、烦躁、头痛、咽痛就会不请自来。

孙思邈又说:“冬日冻脑,春秋脑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这里提到了“寒头”的第二个方法——暴露。北京的冬天最低温度只有零下15℃,无需戴厚帽子。身处零下30℃的东北适当戴帽子防止散热过度则显得很有必要。睡觉时不能用被子蒙头,否则空气不流通、呼吸困难,甚至心烦、失眠。现代研究发现,保持头部低温对改善睡眠很有帮助,这与孙思邈“冬夜勿覆头,得长寿”的说法相互印证。

最有效、最彻底的“寒头”莫过于用冷水洗脸了。常年坚持不仅能降温,还能使脸和鼻子的血管收缩,提高人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除了冷水洗脸,还可以采用吸足气,将脸浸在冷水中,或者冰敷的方法。有一位拉脱维亚的学生,自幼多病,畏寒肢冷,容易感冒。医生建议她每天用一立方厘米的冰块擦脸,直到冰块完全融化。一年后,她变得面色红润,体质也明显改善了,刺骨的寒风被她形容为“春风拂面”。

其实,“寒头暖足”不仅属于医学,它也蕴含着深邃的古代哲学命题。《老子》七十七章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头部阳气有余而手足阳气不足,对此就应损之、补之。老子随后又哀叹“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世道的离奇与不公被他一语道破。

古代已有“圣人寒头”的说法,也许老子就是这样的人吧。他出函谷关时素面朝天、丝毫没有左顾右盼的礼让,他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下不知所终,但他豁达而冷静的思考,他斩钉截铁、振聋发聩的语言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也许我们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能做到践行圣人之言,颐养天年、独善其身,这已经足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圣人暖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