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寒头而暖足

标签:
健康中医养生寒头暖足 |
“圣人寒头而暖足”一语出自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脉法》,距今至少有2200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医一条重要的治病和保健原则,“寒头”就是使头部寒凉,“暖足”就是使脚部温暖。同样是人体的一部分,圣人为什么却予以寒与热的不同对待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寒冷的冬天在户外停留较长时间时,虽然手脚穿戴很多却感到寒冷,而头面虽无遮盖却很耐寒。相反,在炎热的夏季,一般感到头昏脑胀,烦躁不安,精神不容易集中,而手脚却没有什么不舒服。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并用阴阳理论加以解释。
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天地之道。人是天地之气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亦有阴阳之分,也受阴阳规律的支配。对于健康人而言,人体的阴阳是平衡的,也就是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但是,这种平衡并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天在上为阳,头在上对应天,故为阳;地在下为阴,脚(包括手)在下对应地,故为阴。因此,正常生理情况下,头面的阳气偏盛,四肢的阳气相对不足,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就会有“头面独耐寒”的现象。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四肢阳气偏虚的情况就会更加明显,就会表现为手足不温、怕凉;头面阳气原本偏盛,阳气虚时恰好减少了多余的阳气,因此一般不会感到头部怕凉。当然,临床也有一种头部怕风的情况,属于例外。
http://s16/mw690/003dGydEzy6NBVQvSnZ8f&690
现代医学理论也能很好解释四肢头面阳气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成人大脑重量平均约为1400-1500克,占人体重量的2-2.5%,而大脑获得的血流量约占全身的15%左右,大脑耗氧量约占全身氧量的20%。脑力劳动者则更高,科学研究发现思考问题越多,大脑的氧气消耗量就越大。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这些消耗最终会转换成热量散发出去。相比之下,手脚离心脏最远,是血液循环的末梢,对氧气和营养物质消耗得少,转换出的热量也就少。
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语)。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养生保健。头面阳气偏盛,所以要“损”;四肢阳气相对不足,所以要“补”。暖能补阳,寒能泻热,所以古人提出了“寒头而暖足”的保健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