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坐在井里看世界

(2014-10-14 20:30:23)
标签:

坐井观天

传统文化

地域性

文化

历史

地为坤,承载万物。如果说古人和今人对大地的认识最大不同,就是观察它的角度。今天,人类不仅可以像鸟儿一样俯瞰大地,甚至可以从太空中遥望这颗蓝色的星球。而在飞行器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平视或仰望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空间,仿佛坐在井里。可能很少有人有坐在井底看天空的体验,可以试试以管窥天,那种狭小令人不寒而栗!这样一种视角极大地局限了他们对大地的认知,但也因此造就了多样的文化。

http://s2/bmiddle/003dGydEzy6MOq0ASZPf1&690

《易经》说“俯察地理”,实际上,这个“俯”是和“仰”相对的,那时人类对大地的认识主要是从两个途径获取,一个是登高,另一个是远行。泰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可以登高望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家房龙在他所著的《人类的故事》序言中讲述了自己在十二、三岁时的一次探险——他在约翰舅舅的指引下,黑暗中摸索着登上了鹿特丹古老的圣劳伦斯教堂(St. Lawrence Church)的顶端。他这样描述到:“突然间,我们呼吸到了无际苍天的新鲜空气。我们已经到达了塔楼的最高处!上面是青天,下面是城市——像玩具似的城市。只见蚁群般的人们,匆匆忙忙地爬来爬去,各人忙于自己要干的事。远在一簇簇杂乱的石头堆之外,是一片碧绿的田野。”他说“这是我第一次瞥见辽阔的世界”,这次探险对他的意义重大,难以忘怀,为年少的房龙开启了洞察历史之门!

在资讯匮乏的古代,人们主要是通过旅行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所看到、听到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并重,一个人走的路越远,他所看到的越多,他的世界就越大。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有这样的谚语:“鞋子是人们的眼睛,行路增长人的见识。”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在大量实地考察基础上完成的。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也是通过广泛旅行才写就了《历史》这部名著。

然而登高所开阔的视野毕竟有限,旅行又谈何容易。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得旅行变得快捷舒适,而古人的旅行却漫长而艰辛。一条河流、一座大山,亦或一场雨雪,都可能无限期地延迟行程。除了自然的因素,饥饿、病痛还有盗匪,都是不可预知的因素。那时的旅行只是少数人的专利,绝大多数人可能从来都没有远行的经历。据英国一份文献统计,在火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以前,普通英国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半径为15英里的地域内。洲际旅行更是难以企及。唐玄奘去“西天”(印度)取经,往返用了8年时间。300多年前,从欧洲到东亚,乘坐以季风和洋流为动力的帆船要以年为单位。

无论是登高望远,还是涉足远行,所看到的都是世界的局部。如果把“世界”理解为一个人或民族所认知的全部生存空间,那么在古代,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每个民族的“世界”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地,每个古老民族都曾把自己生存之地视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就是“中央之国”,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神谕的阿波罗神庙是古希腊人心目中的世界中心(navel of the universe),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端的几块巨石则被维京人认为是“天涯海角”(End of the World)。这种自我中心论并非是高傲自大,而是他们的确对世界的其它地方一无所知,就像井底的青蛙,根本就不晓得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所以对它而言,那口枯井就是世界的全部。

在古代,一个人或民族所认知的世界,既是他们所生存的舞台,也是他们思维创造的源泉,康德说地理学最能启发人类的理解力!生存空间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就像人的胎记,文明越是古老,这种胎记就越深。因此,要想探寻某种古代的文明的来龙去脉,我们必须重新回到井里,想象他们所看到的那个唯有属于他们的“世界”,唯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他们所创造的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走并思考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