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缕秋凉
(2014-10-20 08:01:58)
标签:
转载 |
一、浑然
云台山。
流水顺着山石漫延,善利万物而不争,她滋养了从缝隙中探出头的青草,她将峡谷与山峰环绕、为独立在浩宇之下的深沉与坚韧再添一分灵动、一分情韵。
雾气弥漫,山水浑然,我捧起清冽的泉水一饮而尽。云雾笼罩着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重新回到混沌远古。我坐在石头上,闭上眼睛,听滚滚飞泉讲述着天地间最古老、最精彩的故事。
主人公名叫盘古,他践行了开天辟地的宏愿,于是清气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一万八千年后,天极高,地极深。他为此历尽艰辛、耗尽生命——
他最后的呼吸化作了风云,声音成为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肢体化为五岳,血液成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鬓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露,身上的小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民百姓。
此时的云台山,依旧长风寥寥。
二、殉美
这是十月的龙门石窟,游览者摩肩接踵,人们总要把每一级台阶踏遍,每一尊佛像看遍才好。石窟临着流水,树叶仍绿的温情脉脉,没有变黄的心思。可是回头一看,那些冰冷残缺的佛像分明昭示着文明背后的野蛮与荒寒。幸存者神态隐秘安详,接受着众人的品鉴和指点。悠悠岁月,不知有多少人,他们不求生前身后名,在糙砺的人世上雕琢着细致,只愿神灵得到保全。而历史总在一转身、一回头的刹那改变——歌舞初散,马背上跌落了帝王的江山。
他们终是把一生典当给了深山巨石,以此殉美。
走吧,我和同伴说。
我累了,正午的阳光洒落下来,河流与石窟相映,阵阵波澜。我想起许多与水有关的故事:霸王的乌江、屈原的汨罗、王国维的昆明湖……
我们依水而行,疲惫的身影被神祗们一一目送。
三、秋凉
麦死春不语,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之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家门,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老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白居易《采地黄者》
诗里的地黄可入药,草木无情、有时凋零,但曾经的花朵、枝叶、根须经过一番熬煮,滋味竟都成了苦涩。读白居易的诗,也总有一种苦味。离龙门石窟不远就是他的墓园——禅房花木、曲径通幽,黄芦苦竹绕宅生。
白诗中描写穷人的很多,他把他们一生的宿命浓缩在几行诗里,那么鲜明、那么跌宕、又那么浅显易懂。一个文人捧着刚写好的诗歌,俯身于邻家老妪,他要读给她听,他要让她听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不管在哪个时代,这样的画面总会让人向往。这是慌乱中的一瞬流连、是悲戚的生命里的温情尚存。
白园的墙上嵌着后人的书法,汉隶、行楷、草书,纷繁落拓。近日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也都散了,我的指尖略过楷书雕刻的《琵琶行》,仿佛触碰到琴弦上流淌的半生幽怨。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乐天与琵琶女结缘于浔阳江上,彼时亦是萧瑟的秋天。
《琵琶行》中最令我感动的并非天涯沦落、相知相逢,而是几首曲子弹罢、一番身世诉过后的——
良久,他们四目相望。良久,无语凝噎。
秋意似乎渐渐浮上来,天空变得很高很高,一缕秋凉飘过山岭、掠过河流、滑过草木,一点点沉在心里。我站在诗文之间,在最好的年纪,不施粉黛、素面相见,像花木一般等待途经我盛放的有缘人。
我一点点向后退,看一眼湿了的青衫,又遇见摇橹的船家。我站在浔阳江头凝望灿烂的星汉,又倏忽退到石板前——
几行诗章,一缕秋凉。
前世的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秋夜初上,对镜梳妆——
身着青衫的那个文人,姓白。
她抱着琵琶,向他缓缓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