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并思考着

标签:
散步思考思想文化历史 |
孔老夫子将学习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思”,前者可以理解为对书本或老师讲授知识的简单记忆,后者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只学习不思考就像鹦鹉学舌,甚至越学越迷惑(学而思则罔);相反,如果不在知识累积的基础上思考而是一味空想,就如同沙上建塔,弄不好还会得妄想病(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只有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创造出新思想。
何时才是思考的最佳时间呢?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和好友谢希深聊天,谢说他和藏书家宋公垂同住在史馆的时候,宋每次如厕一定要带上书,读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谢感叹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欧阳修则对谢说:他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些时候才可以好好构思!如果说宋公垂在厕所读书还是学习知识,欧阳修的“三上”则是构思创作。至于思考的时间,睡前思考容易失眠,上厕所想问题则可能抑制肠道蠕动而导致排便困难,因此都不宜提倡,只有走路应该是最佳选择。在欧阳修的时代,旅行的主要方式就是走路和骑马,旅途漫长而艰辛,然而也正是思考构思的好时光,行万里路,思考万里路,创作万里路!
走着思考,在西方也有很好的例子。在达尔文故居达温庄园里有一条环形小路,它被后人称为“达尔文思想小路”(Darwin’s thinking path),因为达尔文的许多思想都是在这条小路上散步时迸发出来的。达尔文曾孙兰德尔•凯恩斯描述说:“每天午饭前,达尔文会在这条小路上走5圈。因为他在走路时总要思考问题,所以他想出了一个记录圈数的办法,每走一圈,他就把一块石头踢到路边,再走一圈再踢一块石头。达尔文的孩子们总是希望他能多走几圈,因此当他走远时候,他们常常会悄悄地跑来,把他踢开的石头再拾回来,放在没有被踢开的石头中间,这样一来,达尔文走的路会多于5圈,孩子们也因为父亲能在附近陪伴他们而高兴。” 日复一日,二十年间不间断的走路思考使达尔文的进化论日臻成熟。”
http://s5/mw690/003dGydEzy6MytczcrO7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