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针灸_白兴华
针灸_白兴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62
  • 关注人气:2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拔罐疗法

(2014-08-19 21:19:11)
标签:

拔罐

针灸

历史

拔罐疗法俗称拔火罐、拔罐子,是使用罐状工具,借热力或其它方式排除罐内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皮下出血的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十分古老,在许多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中都可见到。

据文献记载,在中国最早使用的拔罐工具是牛角,称为“角法”。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中,就有用牛角吸拔治疗痔疮的记载,但怎么把牛角吸拔上,古人却没有说明。最近在网上搜集到一些图像资料,发现非洲、欧洲也有用牛角治病的,具体方法是把牛角尖锉掉一部分,露出个小孔,治疗时把牛角根部放置在要吸拔的部位上,用嘴吸牛角尖,造成牛角内负压,再快速将小孔堵上,这样牛角就吸附在身体上了。估计中国古人可能也是使用类似的方法。

http://s3/bmiddle/003dGydEzy6Ln9rifdgb2&690
图:20世纪初非洲土著医生使用牛角拔罐

继牛角之后,大概到隋唐时期,古人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筒代替牛角,叫做“吸筒法”,具体方法就是将竹筒放在水里煮,趁热吸拔在皮肤上,治疗作用在负压吸拔的基础上增加了温热刺激,扩大了拔罐法的适应症,如风寒、寒湿一类的病症。王焘在《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关于拔竹罐的详细描述:先在要吸拔的部位上以墨点标记,然后“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到了明代,在煮竹筒的水中又添加药物,以发挥吸拔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所以竹筒又被称为药筒。清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如《外科正宗》、《外科大成》、《医宗金鉴》等,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http://s14/mw690/003dGydEzy6Ln9AbfPfad&690
图:清末天津刘济川著《外科心法真验指南》插图

至清代,出现了用陶土烧制成的陶罐或瓷罐,并且采用热力使罐内造成负压,因此出现了“火罐”一词,沿用至今。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方法是“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

http://s9/bmiddle/003dGydEzy6Ln9I4N9mc8&690
图:欧洲中世纪的玻璃拔罐

现在临床普遍采用的是玻璃罐,由于玻璃透明,可以随时观察吸拔处皮肤的变化,这一优势是其它罐具不具备的。可能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欧洲人最早使用玻璃罐拔罐(见封面)。在几乎与中国《黄帝内经》同时代的西方医学经典《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就有对拔罐的具体应用,从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湿罐(wet cupping),先在要吸拔的部位上用刀刺破皮肤,再拔罐,与中医的刺络放血疗法相同;另一种是干罐(dry cupping),不刺破皮肤,直接拔罐,所造成的皮肤青紫是皮下出血,因此作用与放血疗法相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