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针灸
标签:
针灸历史 |
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J. Sandel说过:哲学并不是提供新的信息,而是引导我们用新的方式看这些事物,它使我们对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而且一旦熟悉变得陌生,它就会永远和以前不一样了。
扎针治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扎针再熟悉不过了,俗话说“扎针拔罐,不好去一半”。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这种治病方法其实很特别。曾经有个小男孩,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针尖上没有药,为什么能治病?这是一个天真的问题,也是一个天才的问题!
提到扎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西医的注射器。西方人把针灸用的针叫做“实心针”(solid needle),把注射针头叫做“空心针”(hollow needle)。在哈佛大学的网站上看到一幅图,就是把针灸针与注射器放在了一起,这两种治病方法恰恰反映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注射器的原理十分清楚,无论是注射药物还是生理盐水,一定是要注入人体某种物质,才会有治病作用。相比较而言,简单地将根细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既没有注入人体任何物质,也没有释放出任何可见的体液(如放血),却能治病,显得神秘又不可思议。
毫无疑问,无论针刺用具制作得多么精细,也无论医生的技术多么高超,扎针总是要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而逃避伤害性刺激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在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演化出刺状物,如带刺的荆棘树、刺猥、豪猪、毛虫等,这些针状物是十分有效的武器,既用于防御也用于进攻。在英语中,“needle somebody”是激惹某人,使人不愉快的意思。电视剧《还珠格格》里,容嬷嬷在紫薇身上扎针作为惩罚绝不是作者的瞎编杜撰,历史上针刺的确曾被作为一种体罚方法,《汉书》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在一些地方,还有在小偶人上扎针诅咒人的迷信。
纵观世界医学历史,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虽然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各自独立发明了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治疗手段,如草药、烧灼、热熨、按摩、冥想、放血、拔罐、运动锻炼、膳食调理等,但唯独这种以针刺入人体的治病手段是个例外,无论是治疗形式还是治病理念,它都不同于其它已知的任何一种治病手段,是独一无二的。荷兰人瑞尼(Willem Ten Rhigne,1647-1700)是一位医学博士,受过当时西方最好的医学教育,是从医学角度向欧洲系统介绍针刺疗法的第一人,也是现在使用的英文acupuncture一词的发明人。1674~1676年间,他受雇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为驻日本西南端出岛(Deshima)的荷兰人提供医疗服务,在那里第一次接触了中国的针刺疗法。在《论针刺疗法》一文中,瑞尼在罗列了他所知道的当时西方医学界所使用的各种不同材料、形状和用途的针具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人用针治病的方法最独特!
由于扎针所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并且看起来有悖常理,在很长期里,很多西方人都将其视为野蛮、原始的巫术。英国人马雅各(Maxwell JL.,1873-1951)是长老教会医生,自1901年来到中国,在台湾、厦门、上海、汉口、杭州等地的教会医院行医。在与他人合著的《中国人的疾病》(1910年)一书中,称“the deadly acupuncture needle, which is the favorite Chinese instrument of professional torture”(致死人的针灸针是中国人喜欢用来折磨人的专业工具)。美国1940年代出版的一本《世界医学史》也认为“acupuncture may do more harm than good”(针刺疗法可能弊多利少),这种观点可能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西方人对针刺的看法。对于没有任何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当看到一个人身上被扎许多针,难免不疑窦丛生,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治病方法?抑或只是一种惩罚折磨人的手段?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上卷第10章“对针刺疗法唯独起源于中国的思考”。该书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12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