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开启中医奥秘之门的金钥匙
标签: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中医针灸 |
对于现代人而言,许多古代的知识、思想都显得很陌生,难以理解,甚至很神秘。事实上,古人的绝大部分知识都不是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而是通过实际观察获取的。有关天人关系的认识就是源自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观察的结果。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与自然息息相关,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但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远不如古人密切。比如我们头顶的天空,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可有可无,人们每天忙忙碌碌,很少有闲暇时间仰望星空,但在古代,无论是农事、征伐等国之大事,还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天。顾炎武曾经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日知录》卷三十)。据说《易经》作者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总结归纳出“天”的运行变化规律和人对“天”的依存关系,并且以“天”的运行变化法则推演社会及人生的变化规律。这种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的根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
代表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区别在于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道家则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孔子心目中的“天”是一个有着道德倾向的天。《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周易·文言》也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地的德性是生生不息地生长发育万物,圣王能效法天德,“与天地合其德”,即人与自然界要互相适应,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老子所理解的“天”完全摈弃了宗教的神秘色彩,是指大自然。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天道、地道、人道“统归于一”。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受大自然内在规律的支配,而不是西方所说“神”的支配,这个内在的规律就是“道”。道家主张人要认真地体悟和适应自然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传统思维决定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最根本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渗透贯穿到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重大。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因此这一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体现得也最充分,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的学术思想深受先秦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与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一脉相承。《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是天地二气作用的产物,是天地之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②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都来源于天地,《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③人与天地同构,《内经》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详细列举了人与天地在结构上的对应,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等。藏象理论就是以五脏为中心,内合五腑、五志、五体、五官、五声、五变,外应五音、五色、五味、五方、五季、五化等,使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④人与自然遵循相同的规律,“与天地同纪”(《灵枢·营卫生会》),四时更迭,日月移徙,海水潮汐等,人体也会随之变化,人也只有顺应天地的变化,身体才能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由于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对应的结构并受共同的运动变化规律支配,因此古人主张在研究人体时要“人与天地相参”(《灵枢·岁露论》),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来把握人体自身的生命活动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所谓察同,就是考察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共性或相似性,察异就是考察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差别。察异很容易,3岁孩童都知道人和天地万物不同;察同却很难,事实上,这种“同”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而是必须用心智思考、想象、推理、判断,因此也只有智者才能觉察得到。
《内经》要求医者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并不是简单地说一个人要知识广博。其实,知识原本杂乱无章,只有用一条线串联起来时,才有意义,这条线就是它们之间的“同”。古代智者就是把人放在天地之间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以自然为师,把从自然所观察学习到的知识用来解释人体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正如《旧唐书·孙思邈传》所说:“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尽管所有人类的生存都和自然息息相关,都仰望同一个天空,并且也都以各自所熟悉的自然现象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但各民族对天人关系的答案却各有不同。究其原因,还是与他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有关。古埃及人的世界是以尼罗河为中心的,他们认为宇宙是一个方盒子,南北的长度较长,底面略呈凹形,埃及是处在凹形的中心,天则是一块平坦的或窿形的天花板,四方有4 个天柱,由中峰所支撑,星星是用链缆悬挂在天上的灯,在方盒的边沿上,围着一条大河,河上有一条船载着太阳来往,尼罗河是这条河的支流。在他们看来,天与人也是合一的。太阳从尼罗河东岸升起,西岸下落,人的生死也这样地轮回,所以金字塔全部建在尼罗河西岸。古埃及人也认为人体就像巨大的尼罗河,体内有许多沟渠,它们的作用就像灌溉田地沟渠的闸门,把血液、空气和水输送到四肢,帮助四肢生长和保持健康。在此观念基础上,古埃及人形成了对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认识,即:只有人体内的沟渠通畅,身体才会健康;反之,若堵塞沟渠,就会产生疾病,犹如堵塞灌渠闸门就会导致庄稼枯萎一样。他们认为导致人体内沟渠闭塞的原因很多,但以腐败食物为主,所以他们在治疗上偏爱泻下和催吐[[1]]。
古希腊文明是人类早期文明中唯一发源于海洋的文明。古希腊人通过对自然长期的观察,也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关系。作为以海洋为生的民族,大海对他们影响深刻,这种影响也反映在医学方面。如古希腊医学认为人体内的体液尤其是血液也是处于持续的流动状态,他们称之为“flux”,是流动的意思,这个词又特指大海涨潮,与退潮(reflux)相对。希波克拉底认为,所有生命力量都处于一种潮起潮落的状态(a state of flux—upward or downward),在人体与环境之间维持着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2]]。盖伦则认为,人体的动脉和静脉是两种相互隔离的脉管系统,并不互相沟通,血液在这两种管道内就像潮水时涨时落那样做着前后进退的运动。这种观点显然与他们对大海潮汐现象的观察认识有关。在西方,盖伦的血液流动理论持续了约1400年之久,直到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现象才被改写。
古代中国人的世界是以黄河为中心展开的。与古埃及和古希腊人不同,中华先民不仅以他们所熟悉的自然现象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他们还把从治理黄河水患所学到的疏导理念运用到治疗人体疾病,因为他们相信治水和治病也都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针刺疗法的发明就是这种整体思维的产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