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欧洲第一次“针刺热”

标签:
针灸历史针灸西传欧洲 |
虽然早在1683年,荷兰医生Willem Ten Rhigne(1647-1700年)就将针刺疗法系统地介绍到了欧洲,但很长时期内欧洲人都没有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恐惧可能是主要原因。Rhigne 书中介绍的“打针法”,是由日本的南北朝时代(1333-1477年)的多田为贞(Mubun Dashin)发明的,方法是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持针体,使针尖和皮肤接触,然后用小木槌快速叩击针尾。拿锤子往人体里打“针”,就像往木板上钉钉子,听起来就很恐怖,有谁敢做这样的试验,又有谁愿意做这种试验的牺牲品!直到1810年,法国医生Louis Joseph Berlioz (1776-1848年)指导一位女性病人自行采用针刺治疗,成为欧洲大陆采用针刺治病的最早记录[1]。
http://s13/bmiddle/afdf12f6gd7a59726e17c&690
图:LouisJoseph Berlioz 《慢性疾病、放血及针刺疗法记录》之扉页(图片来源:Http://www.gera.fr)
Berlioz是法国著名作曲家Hector Berlioz (1803–1869)的父亲。1816年,他的专著《慢性疾病、放血及针刺疗法记录》发表,多达352页,其中有数页介绍了他在过去几年间运用针刺治病的经验,其中就有1810年的那个病例。病人为女性,24岁,由于受了持续而强烈的惊吓后,在过去两年中遭受神经性发热的困扰。一般下午1点到两点发作1次,晚上8点到9点发作一次,无论吃饭与否,都是如此。发作症状的典型特点是是双下肢发冷,全身干燥不适,面颊青紫,双眼闪亮,头痛,上腹部也受累及。她的肌力非常弱,以致不得不用外力支撑头部。脉象弱并且数,发作间歇期脉象也比正常人快。下午发作通常持续两到3小时,期间患者保持卧位并且话非常多;晚上发作持续时间短,症状轻。女孩几乎没有食欲,人很消瘦,近乎营养不良。经期不规律,其他脏器的功能也普遍处于虚弱状态。她试过很多治疗方法,其中金鸡纳树皮和硫化锌完全无效,但是持续冷水坐浴能缓解症状。这位患者1810年冬天拜访了Berlioz,在尝试各种疗法效果不理想后,Berlioz想到了针刺疗法,并提议患者自己扎针。病人使用了一只缝衣针,在靠近针孔一侧沾上蜡。开始垂直进针,为减轻疼痛,后改为平行于腹壁刺入。从第一次针刺开始,症状就消失了,仿佛被施了魔法,并且完全镇静下来了。治疗后的第2天和第3天,患者症状也没有再出现。通过6个月的针刺治疗,患者的神经性发热症状被完全控制住了。仅仅在白天有时不规律的出现一些不适,但几乎都是在醒着的时候出现。据Berlioz介绍:“巴黎医学会成员指控他的治疗过于轻率,并被组委会提名写到1811年度的会议的工作报告中。由于他们的意见举足轻重,也为免被再次指控,所以关于报不报告我的发现,我犹豫了很久。但这不是我个人能泯灭的事实,这可能是值得医学界关注的很有用发现,所以我决定直面谴责。”
http://s12/mw690/afdf12f6gd7a59f17e6eb&690
康熙大帝(1654-1722年)
http://s10/bmiddle/afdf12f6gd7a5a5129cb9&690
路易十四国王(Louis-Dieudonné,1638—1715年)
针灸这次在法国的流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拉开了中法交往的序幕,同时也极大地增进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对中国的深层次了解。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期,中国正值康熙(1654—1722年,1661-1722年在位)皇帝统治时期,他奠定了清王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而在彼时的法国,路易十四(1638-1715年,1643-1715年在位)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使法语成为整整两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他也因此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世界史上执政最长久的君主之一,在位72年,时人尊称“太阳王”。为了了解遥远的东方帝国,路易十四于1685年以“国王数学家”的名义向中国增派耶稣会传教士。这些耶稣会士均为饱学之士,他们精通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有些人还被留在清朝宫廷之中,担任康熙的科学顾问。他们后来又受康熙皇帝的派遣回到法国传播中国文化,带回去很多中文书籍。仅1722年,通过耶稣会传教士运回法国的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典籍就达4000种,这批书籍构成了今天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的最早特藏。这些传教士不仅在路易十四和康熙皇帝之间互送礼品书籍,还通过书信、汇报等方式向法国宫廷和社会介绍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2]。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欧洲人能够在深层次上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中国热”,而法国无疑又是这次“中国热”的中心。当时不少欧洲人热衷于中国人制造的商品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和文化,甚至模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度。伏尔泰在他的名著《哲学词典》里这样写到:当中国已是泱泱大国、而且治理有方的时候,“我们还只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里流浪的野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法国的医生们才有可能重新发现100多年前 Rhigne和Kaempfer的针灸文献的价值,才会在法国兴起“针灸热”,除了波及到英国、德国、荷兰等周边国家,还远播到到美国和俄罗斯,甚至澳大利亚。当然,这股“针灸热”持续的时间很短,到1850年代以后就逐渐消退了。直到1930年代,针刺术才开始在欧洲复苏,法国又首当其冲。
[1] Berloiz, L. V. J.: Memoires sur les Maladies Chroniques, les Evacuationes Sanguine et L’acupuncture, Paris, Chez Croullebois, 1816.
[2]陈建伟.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与中法文化交流.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z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