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西传第一人:荷兰人Willem Ten Rhigne(1647-1700年)

标签:
针灸历史针灸西传欧洲 |
针刺疗法于1683年传入欧洲,比艾灸晚了8年。这一次的传入者是供职于荷兰东印度公司(VOC)一位医生,地点是日本。1630年代末,荷兰出动海军帮助日本政府平息了据说是由葡萄牙支持的宗教叛乱,成为与日本直接交流的主要欧洲国家。与当时中国的高傲自大,视欧洲诸国为蛮夷之邦不同,日本岛国原本就以外来文化为主,日本人在同欧洲交流之初,就意识到欧洲在某些方面具有长处,因此,日本政府和民间人士都主动积极地向欧洲学习西方知识和技术,日本人称之为“荷兰学”(Rangak—Dutch Studies)。自然地,医学也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VOC的编制,每艘商船至少配备1名医生,被称为“海员外科医生”。由于这些医生在船上都是从事一些基础性医疗工作,所治疗的病症有限,如坏血病、创伤,以及梅毒和斑疹伤寒等感染性疾病,还要忍受长途航行之苦,并且居住条件极其艰苦,所以通常都是雇佣那些没有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理发匠医师”(barber-surgeon)。日本人可能是通过与这些医生接触,了解一些欧洲医学的情况,但他们的医学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日本人的要求,所以在1667年,日本长崎地方官请求VOC向日本派遣一名接受过欧洲化学和植物学教育的医生,介绍西方医学知识。几年以后,VOC刊登广告招聘赴日医生,刚刚毕业于莱顿大学医学系的Willem Ten Rhigne(1647-1700年)超过其他4位应聘者,赢得了这个职位。1673年6月,Rhigne从荷兰出发,1674年1月底抵达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停留几个月之后,跟随商船赶赴日本,于夏季抵达日本西南端的出岛(Deshima),此时距离他离开荷兰已经一年之久。他在日本共居留了两年时间,1676年10月从出岛启程,12月中旬返回到雅加达[1]。这里之所以详述Rhigne的日本之行,是想说明当时旅途之艰难,必须具有超人的耐心、勇气和毅力才能完成这样的旅行。
http://s10/bmiddle/afdf12f6gd77e04167979&690Ten
图:Willem Ten Rhigne的肖像(伦敦:Impensis R. Chiswell,1683)(图片来源:Wellcome Library, London)
在1641-1858年间,日本实行“锁国”政策,VOC贸易据点出岛成为日本与欧洲交往的唯一渠道。日本政府规定,VOC雇员的行动只限于这个小岛。VOC驻出岛主管每年都要到当时的京都江户(Edo,即现在的东京)拜访幕府将军府邸,两地相距约1000公里。医生按照惯例也要随行,Rhigne因此有机会了解日本更多的情况。在日本期间,Rhigne两次造访当时的京都,与许多日本医生和贵族人士进行交流,其中包括幕府将军的私人医生,认真回答了他们提出的许多医学问题。他还赠送给日本医生一本关于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书,并且还详细介绍了欧洲在人体解剖、生理以及药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荷兰人到来之前日本人从未听说过。他也应邀会诊治疗一些病人。作为一名受过欧洲高等教育的医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亲密接触与他所受教育完全不同的东方同行,是极不寻常的,此种交流在东西方医学之间也是第一次。在向日本同行传授西方医学知识的同时,Rhigne凭借与翻译和医生的良好关系以及可以会诊病人的自由,对当时日本的医疗状况有很多了解。他对针灸的印象尤其深刻,这样描述到:“灸法和针刺是中日两国人民治疗各种疼痛的主要手段,如果没有这两种疗法,他们的病痛将无法得到治愈或缓解。”[2]在第一次坐船从出岛去京都的途中,他目睹了一位日本士兵自己扎针治病的过程:“一位护卫士兵由于天气太热,喝了很多凉水解渴,随后感觉胃部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持续数日也没有好转。他开始时用一种日本温性酒加生姜治疗,没有效果。最后,士兵在自己的左上腹部针刺了4个部位,他用一个小锤子把针刺入约一横指宽,并且捻转针柄,最后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把针拔出来。然而,在针拔出后,针刺的部位并没有出血,只有一个非常微小的刺痕。经过这次治疗后,疼痛消失了,士兵恢复了健康。”[3]也许正是这次特殊的经历,促使他积极向日本同行学习,并将这种方法介绍到欧洲。
1670年代末至1680年代初,Rhigne生活在苏门答腊岛的西岸,开始整理在日本了解的东方医学思想。1683年,他的专著《论关节炎》由英国皇家学会资助在伦敦用拉丁文出版,其中有一节题为“论针刺疗法”,专门介绍这种方法[4]。虽然这不是西语文献中第一次提及针刺,但却是第一篇向欧洲系统介绍针刺疗法的文献。Rhigne在罗列了他所知道的当时西方医学界所使用的各种不同材料、形状和用途的针具后,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人用针治病的方法最独特,因此创造了拉丁语单词acupunctura (acu+punctura),今天使用的英文“acupuncture”就源自这个词。书中有4幅他从日本寄回来的针灸穴位图,其中两幅是中国原版,另外两幅是日本人绘制的。Rhigne详细介绍了图中所示十四经脉的名称、含义和分布。
http://s4/bmiddle/afdf12f6gd77e078eac03&690Ten
图:Willem Ten Rhigne《论关节炎》中的针灸穴位图(伦敦:Impensis R. Chiswell,1683
)(图片来源:Wellcome Library, London)
应该指出,尽管Rhigne本人没有到过中国,他的针灸知识都是从日本了解到的,但据他介绍,日本当时使用的针灸是从中国学习来的,并且特别提到如果日本医生精通汉语,会格外受到尊重。他与日本医生交流时,通常先由一个通晓汉语的日本医生将汉语翻译成日语,再由另一位日本人把日语翻译成荷兰语。Rhigne的晚年是在印度尼西亚度过的,不知他为什么没有亲自到这种神奇疗法的发源地看看,这可能是Rhigne的遗憾,更是留给我们的遗憾!
http://s1/bmiddle/afdf12f6gd77e0d477b20&690Ten
图:Willem Ten
Rhigne《论关节炎》的针灸针和打针用的小锤子:小锤子把柄是空心的,末端有个小塞子,平时可以把针装在里面,不至于丢失,还便于携带。(伦敦:Impensis
R. Chiswell,1683 )(图片来源:Wellcome Library, London)
尽管从理论到实践,Rhigne对针刺疗法的介绍都很详细,也很客观和公正。但他的书中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如何练习指力及进针手法。Rhigne在船上看到的日本水兵给自己扎针的方法叫“打针法”,由日本的南北朝时代(1333-1477年)的多田为贞(Mubun Dashin)发明,方法是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持针体,使针尖和皮肤接触,然后用小木槌快速叩击针尾。由于不需要特殊指力练习,很容易普及,所以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已经很流行。虽然没有文献记载他是否曾像Busschof那样寄回欧洲一些针灸针,但他的书中有一幅当时日本流行的针灸针插图,足以使欧洲的工匠们复制出这种看起来并不复杂的工具。然而,Rhigne的图书出版以后,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作为文献资料被一些作者偶尔提及。可能对于西方医生而言,拿锤子往人体里打“针”,就像往木板上钉钉子,听起来就很恐怖,有谁敢做这样的试验,又有谁愿意做这种试验的牺牲品!所以,直到19世纪初,欧洲人才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法,由此引发了一次短暂的“针刺热”,并且波及到美国和俄罗斯,甚至澳大利亚。这一切都源自Rhigne的这篇针灸文献,它是欧洲人了解针灸的重要资料,被反复引用,翻译成多种文字,包括美国针灸的开拓者巴彻·富兰克林(Bache Franklin,1792–1864年)也翻译了这篇文章。
[1] Harold J. Cook. Medical Communication in the First Glogal Age Willem ten Rhijne in Japan, 1674-1676. Disquisitions on the Past & Present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J, no. 11 (2004):16-36.
[2] Carubba R, Bowers JZ. The Western world’s first detailed treatise on acupuncture: Willem Ten Rhijnes’s De Acupuncture. J History Med Allied Sci 1971;29:3
[3] Robert W. Carrubba and John Z. Bowers. The Western World’s First Detailed Threatise on Acupuncture: Willem Ten Rhijne’s De Acupunctura. Journal of History of Medicine, October 1974:371-398.
[4] Ten Rhyne W. Dissertatio de Arthritide: Mantissa Schematica: De Acupunctura. London: Royal Society; 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