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针刺疗法的独特性之三——针刺与手术

(2012-09-10 21:31:36)
标签:

针灸

历史

手术

传统文化

杂谈

针刺与手术都具有创伤性,在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也使人们很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当针刺疗法刚刚传入欧洲的时候,人们就把它视为一种“surgery”(外科手术),把针灸医生称为“surgeons”(外科医生)。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也是将针灸针按照外科手术器械管理。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扎针治病时,不仅针刺病变部位或附近的穴位,更要针刺远离病变的部位,《内经》提出针刺取穴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取之足,病在足取之腘”(《灵枢·九针十二原》)。

 

http://s8/bmiddle/afdf12f6gc95904517307&690
图:Lorenz Heister(1683 – 1758)是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外科医生,英国皇家学会和巴黎皇家科学院会员。在他所著的《外科学》(伦敦1743年版)中的插图,显示当时外科医生使用的重要工具,就包括一个针灸针和锤子,以及一个正在燃烧的艾炷。

 

与针刺相比,手术的施术部位是针对病灶部位,目的十分明确,比如排除脓液、切除肿块、缝合受损的脏器组织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中,就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如用刀状的砭石切痈排脓,治疗痔疮等。《内经》九针中的“铍针”,其形状和用途与砭石相同,只是制作材料由金属取代了石头。

手术疗法在其他先民中也早有使用。1901年,考古学家在伊朗的Susa城,发掘出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石柱上以巴比伦人通用的楔形文字,刻着一部相当完整的古代法典——《汉谟拉比法典》(Codex Of Hammurabi),又叫《石柱法》。约公元前1796–1750年,汉谟拉比以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巴比伦古国最著名的国王,而使他名垂后世的则是他主持制订了这部著名的法典。《法典》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不少涉及医疗活动。有些条文颇可玩味。如:若用铜手术刀替上等人士治疗严重创伤而致其死亡,或用铜手术刀切割其眼部脓肿而致其失明的,处医生以断指之刑(第218条);若用铜手术刀给自由民的奴隶做手术而致其死亡,应由医生赔偿一个同等价值的奴隶(第219条);若用铜手术刀割治奴隶的眼伤而致其失明,医生应赔偿奴隶之一半身价(第220条)[[1]]。从这些条例可以看出,在古巴比伦时期,外科手术十分普遍,但由于工具及技术等问题,成功率较低,常常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

古印度人更十分擅长外科治疗。在以外科治疗为主的《苏斯鲁塔本集》第1卷第24章,明确指出内、外科治疗的适应症不同,“凡病有可以外科性手术治疗者,与可以油药等药物治疗者两种。对于应该采用外科治疗的疾病,油药等药物疗法亦无妨。对于应该使用药物治疗的疾病,不可施以手术”[[2]]。也就是说适合外科治疗的疾病,可以同时配合内科治疗,而适合内科治疗的疾病则无需配合手术。关于手术前措施、手术方法和手术后调理,古印度的医学经典著作都有详细论述。

古希腊医学在外科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突出,尤其对外伤的治疗,这可能与当时频繁的战争有关。希波克拉底十分擅长外科手术,规定了病人、手术者、助手和灯光的合理配置,介绍了绷带的用法,讨论了缝合、打结、夹板及手术器械的选择等问题。对手术医生也提出一些要求,如指甲不能过长,应练习使用指端的动作,手术前要用温水仔细清洗,实施手术时要敏捷、优雅、减少病痛。也要叮嘱手术助手将施行手术的部位充分暴露,环境要安静,还要使患者保持一个既利于手术又舒适的体位。在脑外科方面,他建议在颅骨单纯骨折时作试探性颅骨钻孔,而在压缩性骨折时不用。对于下颌骨骨折,他建议用金属丝缝合,“最好是金丝”。当因咽喉疾病出现窒息危险时,他提出“应该沿着颚骨插一根管子到喉头,使空气进入肺内”,这也许是关于窒息病人插管急救法的最早记载。对化脓性胸膜炎病人,他使用了在肋间切开胸壁引流的方法。在治疗痔疮时,他一般使用烧灼、切除、结扎等方法。[[3]]



[1] Douglas Guthrie. Boston: A History of Medicine. London and Edinburgh: Thomas Nelson & Sons Ltd,1946, p.18.

[2] 廖育群. 阿输吠陀中的“妙闻之论“――印度传统医学的经典介绍. 中国科技史料,2000,21(4):374

[3] 谢德秋. 医学五千年(外国医学史部分).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2: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