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小孙女打过第二针乙肝疫苗之后,妈妈和奶奶顺便带小家伙去了趟幼儿园,这是为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做前期准备。
见到幼儿园小朋友的时候,小姑娘显得特别兴奋,一番:“嗨,小朋友们好,我是沐沐”的主动招呼,让老师惊叹不已:“这小姑娘倒不认生哈”可以看作是老师对小家伙的第一印象。
是的,小姑娘真的不认生。平时玩儿的时候,无论遇到大的小朋友,还是小的小朋友,她都会根据情况主动上去打招呼。
或者“姐姐们好”,或者“哥哥好”,抑或“小朋友好”,还会介绍自己,但不愿意询问别人的名字。
和一个哥哥沿御河狂奔就是一例。这也是印象中,小家伙跑的最远的一次里程:从龙亭西北湖一路南进,沿御河跨过公路,穿过几道桥梁再折返回来,这一通撒欢儿,几里地是不在话下的。
这便是通过主动打招呼结识的新朋友,这男孩子看起来虎头虎脑人高马大的,其实比我家小姑娘也仅仅大半岁而已。
两个孩子忽前忽后,你追我赶,有时牵着手,一路欢声笑语,总有一个多小时的功夫,玩儿的不亦乐乎。








和一个大一岁多的小姐姐认识,也经历了大同小异历程。招呼过“姐姐好”之后,两人便跟老熟人一样异常默契地玩儿了起来。别人上哪儿,她就跟着上哪儿,别人做什么动作,她就跟着做,即便别人说要回家了,她也要追着再玩儿一段儿距离才肯罢休。
假若玩儿的过程中遇到更好玩儿的被吸引,小家伙也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跟着游走起来。并且丝毫不担心自己会因此走失。
这不,正跟小姐姐玩儿的好好的,自己“铤而走险”一把:沿着大亭子外缘颤颤巍巍地就由这边一条路跨越到了另一条路上,并且不管这边小姐姐如何呼唤,也不在乎笔者的感受,便径直跟着另外一个小朋友“绝尘而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中。
大概自己感觉跑的有点儿离谱,也许主要是觉得不好玩儿了,才扭头反过来同小姐姐“再续前缘”。笔者远远望去,在小家伙回头的时候,是有一丝寻找什么的意思,但并没有惊慌,






至于“跨界”玩耍,更是在行。无论几帮小朋友,只要高兴起来,她都可以进行无缝连接。
前几天北门外玩儿沙土便是一例。我们到的时候,看到有姐弟俩,在姥姥的带领下正在一张席子上玩耍,小姑娘便执意停下来,招呼都没打就挤进了姐弟俩的玩耍行列。
姥姥和姐弟俩都很宽容,小姑娘的表现很快也赢得了姥姥的青睐。一声“阿姨好”先整的那姥姥有些晕菜,然后自言自语的故事情节再现,甚至让姥姥生出“刮目相待”的情愫来。
其实玩儿起来的时候确实有些“烦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沙土弄到席子上,这次真的不是成心。姥姥一点儿也不在意,一边擦着沙土,一边真的没有丝毫厌烦的情绪:“孩子嘛,高兴就成,没事儿,随便玩儿吧!”
看到又有一帮孩子聚拢,小孙女儿赤着脚就围了上去。此后两边奔波,就她最忙,其他小朋友各安其位,显得格外安分守己。




招呼作为一种文明行为,是极具感染力的,一声恰如其分地招呼,可以迅速缩短彼此的距离。毫无疑问,招呼在情感的增进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会打招呼并乐意打招呼的孩子都是积极乐观的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