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早晨六点钟,平时仍在睡梦中的小孙女“哇”的一声哭将起来,这是典型的“惊梦”。奶奶赶紧抚摸着小家伙安慰起来,并追问怎么了。小孙女儿回答得明白无误:“做梦了”。问起梦的内容,孩子说:“掉水里了”。奶奶说:“没事儿,有奶奶在,别怕”,并且跟进教育道:“平时不让太靠近水,你总不听,以后可不要靠水太近了”,孩子乖巧的答应着,仍然心有余悸。
突然想起儿子这么大的时候,也有一场惊梦,可怕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动态表情至今仍然记忆深刻:印象中好像是一只大鸟,把孩子面前的一切都洗劫一空了,先是房子,后是房里面的东西。当大鸟要抓他妈妈的时候,孩子被惊醒了。也是哇的一声,并且坐了起来,面露极度恐惧,用手向前比划着。以至于醒来好长时间,两只眼睛还直愣愣地盯着后墙。问他怎么了,孩子一边用手指着空空如也的后墙,一边战栗地喊着:“都没有了,啥都没有了,那个大鸟还要抓妈妈。”
儿子比孙女说话早,表述的也更清晰和复杂一些。做梦的时候好像是午觉时间,当时笔者受孩子情绪感染,思绪杂乱,甚至以为孩子出什么问题了,等孩子情绪平复之后,才确定孩子是惊梦了。






据说孩子在娘胎中,大概八个月大就会做梦了,做梦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有利于孩子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
婴幼儿做梦的时候,脑电波相当活跃,据说,做梦是孩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睡眠中做梦的时候,孩子可以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通过梦境,孩子记忆的刻度被强化了,以至于很难再被遗忘。
惊梦毕竟也是梦的一部分,虽然孩子生活环境的安逸程度与惊梦的频率呈反向比率,却避免不了惊梦。毕竟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每天面对的刺激既多又庞杂,偶尔做做惊梦,完全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做梦的频率与大脑受刺激的强度成正比,孩子们做梦的时间要比成人多的多。这么多梦,偶尔的惊梦,说不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虽然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梦”,但梦若在,心就在,人世间永远不缺少追梦的人。作为孩子的家长,尽量想方设法陪孩子成长,让孩子感受关爱与陪伴的温暖。一路上有你,帮孩子化解惊梦,助孩子美梦成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20420
加载中,请稍候......